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291150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那么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当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拟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叙述离情,写得比拟平

2、实浅露,不足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高低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叙述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到达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叙述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叙述。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

3、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呼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

4、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假设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誉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确实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表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叙述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