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29005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规划立足“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的要求,重点阐明政府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推动科学发展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第一章“十一五”发展辉煌成就“十一

2、五”期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发展新定位、新要求以及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大力实施“五大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人均GDP4046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2.8倍;财政总收入越过三百亿元大关,达到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5.3倍,个县(区

3、)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85.9,比200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四大类25项指标有17项达到目标值。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5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70万亩左右,总产量445万吨以上,连续7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种植业面积达2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3%,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设施化蔬菜栽培基地;高效渔业面积50万亩,占水产放养面积的48%;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建成13

4、.4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力度增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4%。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1家,创成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全省第一、达到4610个,参加农户数54万户。建成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工业实力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75亿元。企业体量明显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19户,实现销售收入2392亿元、利税24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3.3倍,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到27户,超百亿元企业2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培育的三大千亿元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50,新能源、新

5、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比2005年提高6.75个百分点,拥有省以上名牌产品60个,省著名商标75件。“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入2276亿元,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46个,淮钢特钢大棒材、富士康科技城、台玻、天淮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投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县乡工业化取得新突破,在实践中形成的“县有工业园、镇建工业区、村抓创业点”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预计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年均增长18.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

6、到40%以上。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微软、搜狐、浙大网新等多家知名企业,建成淮安软件园等软件及服务外包区。旅游业快速成长,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预计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5亿元。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3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4个平方米。商贸业全面发展,万达、金鹰、雨润等一批知名商业企业落户我市。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31个专业市场。城乡面貌持续改观。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组团相间”的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

7、十五”末的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突出“生态相连”,实施一批滨河景观提升、公园湿地建设、生态新城开发等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等工程全面推进,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奖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洪泽幸福广场、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垃圾填埋厂等项目,金湖县创成国家园林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

8、善,高速公路联网成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顺利完成,盐河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9%。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淮钢、安邦、清棉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顺利完成战略性重组,打造2个资产超100亿元的融资平台;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完成市县(区)有关政府机构的撤并和整合工作,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浦发、交通等银行

9、进驻我市,全市顺利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万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实现成功上市。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公共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政府部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不断深入。借港出海、对外开放成效突出,预计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年均增长47.6%;完成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年均增长26%。“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经营业额10.5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全市新增外经获权企业6家,较“十五”期间翻一番。苏台(淮安)经贸洽谈会、台商论坛等活动深入开展,一大批知名台企落户淮安,全市实际利用台资占外资总量50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开发区建设跃上

10、新台阶,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等3个“国字号”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创建7个省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日益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孵化器,建成苏北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数字淮安”雏形初具,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拥有省、市级优

11、质幼儿园184所,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34所,普通高等学校7所,累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余万名,“周恩来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创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市一院、妇幼保健院、八二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完成116所农村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259个村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文体事业积极推进,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17座,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12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涌现出韩信、豆腐宴等一批文化精品

12、,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等重要活动,新建健身会馆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奥运金牌、残奥奖牌实现零突破。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三年荣获省食品安全优秀市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民防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受到国家人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联合表彰。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市双拥模范城实现二连冠。创造了阳光信访、“+”安全生产监控体系、101%服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全国有影响的

13、新经验,监察、统计、审计、国土、档案、地震等工作都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日趋改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00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2.0%,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亲民淮安”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3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惠及19.5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171元,比

14、2005年增加522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淮安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 标单位“十一五”目标2010年预计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2013152人均GDP元2062027000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585.94财政收入亿元2003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40148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70465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21.78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亿美元5.510.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70017600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600710011城市化水平%444512年末总人口万人545537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

15、能耗吨标煤0.980.892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效农业占比还较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和改革中加以逐步解决。第二章 “十二五”宏观形势分析“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淮安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总体分析,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将在重大调整中进入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主动力的新一轮增长景气周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内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上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