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289554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23(附答案带详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库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答案带详解)1. 单选题下列短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问题1选项A.植物进化与维管束B.植物桥梁:维管束C.维管束与植物生长D.植物的面包:维管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总结文段中心意思的能力。A、C两项涵盖的只是文章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面包”是绿叶做成的,不是维管束,所以D项错误。故选B。2. 单选题 面对一棵大树,人们经常会赞美阳光下勤勤恳恳的绿叶,它们是充满工作热情的榜样;也会大力讴歌居于地下默默无闻的树根,那可是无私奉献的稭模。可是很少有人会去深究:根吸收的水分和氮、磷、钾等矿物质是如何被送上枝头的?绿叶做成的“面包”

2、又是如何完成对根的能量补给的?其实,在它们之间有一道有序有效的“桥梁”,这就是维管束。说到维管束,先要说绿色植物的发展和进化。如果绿色植物一直生活在水中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环境亲密接触,就谈不上谁给谁提供什么,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运输通道。然而,植物要走上陆地,要争取更多的空间,就不能总趴在地上。为了地上部分不至于离开水而死亡,一些细胞开始扮演专职交通员的角色。最原始的细胞,连成了管道,管道聚合成了管道束,一条运输养分的高速公路就此修建了起来,这就是维管束。最先在陆地上站稳脚跟的,正是率先装备了维管束系统的蕨类植物。它们在陆地环境中超越了苔蘚,取得领先地位,并不断被继承、发展和优化。

3、维管束表现植物智慧的地方在于,它们不光是架设了运输桥梁,还对桥梁用途进行了划分,包含着植物进化中对提高运输效率的考量。根据维管束自身构造及其运输功能的差别,维管束又可以分为木质部和韧皮部。一般来说,木质部居于树干中心,由管胞或者导管连接而成,负责运输水分和矿物质。俗话说,“树活一层皮”,初皮部就处在这树皮中,负责从上到下运输蔗糖等碳水化合物。除了运输物品有别之外,木质部和韧皮部还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成熟的木质部细胞都是死的,而成熟韧皮部的筛管细胞都是活的。并且由于筛管运输的是大分子有机物,所以在精简了细胞结构、增强了透性的筛管细胞中还有一种被称为“伴胞”的小细胞,负责提供支援。要维持正常的运

4、输工作,维管束自身也需要营养供应,所以在维管束之间还间杂分布着“一片片”薄壁组织,从木材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从树心到树皮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纹路,就是它们了。根据它们的形状,人们称其为木射线,不要小看这些木射线,正是它们的存在,树干木质部的水分才能供应给初皮部,而后者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通过这些“桥间之桥”传递给前者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小桥”存在,才使得树木的腰围可以持续不断变粗。和现实生活中的桥梁一样,维管束也有使用年限,并且寿命通常都很短。对于草本植物来说,维管束跟植物体共生共灭。就算是像苹果树这样的木本植物,木质部导管的使用年限也不长,通常是12年,初皮部筛管的年限也超不过2年。这样看来,生

5、长数十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树,废弃的维管束不在少数,但它们还能茁壮成长。这主要是因为在初皮部和木质部中间还存在专门制造维管束的细胞,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同时向内形成木质部导管,向外形成韧皮部筛管。只要这个形成层存在,就会不断制造出初皮部和木质部,从而使树木生命延续下去。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与其说是树活一层皮,还不如说树活一套维管束。下列有关“维管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问题1选项A.因为不像树叶和树根那样为人所见,维管束虽然在植物生长中发挥着大作用,却很少有人关注和赞美。B.在高等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维管束输送着水分和氮、磷、钾等矿物质,还要完成对根的能量输送。C.在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发展中

6、,由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环境亲密接触,维管束的作用就被环境抑制了。D.绿色植物自身的发展和进化表明,在植物从水中到陆地的进化过程中,维管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文意判断正误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水生植物并没有维管束,维管束是植物在由水中向陆地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故C项错误。3. 单选题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_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_,否则辛苦抢占的_有可能得而复失。问题1选项A.体验 布局 先机B.布局 体验 先机C.布局 先机 体验D.先机 体验 布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正

7、确选用词语的能力。第二个横线处应该是“体验”,故排除A、C两项,第三个横线处“抢占”和“先机”搭配,故答案选B。4. 单选题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问题1选项A.人眼有哪些秘密B.眼睛是心灵之窗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D.眼睛的实际功用【答案】B【解析】本文主要讲了人类的眼睛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人类的眼睛能够传递来自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以及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所以B项最适合作本文的标题。5. 案例题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具有什么样的风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8、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意思对即可)6. 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远方山边的牧民帐篷上,升起了 青烟,一群群牛羊如星星般 在翠绿的草原上。我想象中的长江源头“无人区”并没有出现,反倒是 田园牧歌的景象.问题1选项A.悠悠 点缀 一览B.袅袅 连缀 一派C.悠悠 连缀 一览D.袅袅 点缀 一派【答案】D【解析】“悠悠”形容众多或从容不迫、自在等。“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这里用“袅袅”更恰当。“连缀”的意思是“联结”。“点缀”的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这里用“点缀”更恰当。“一览”作动词或名词,“一派

9、”是数量词,这里需要的是一个数量词,所以用“一派”。故答案选D。7. 单选题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一项是()问题1选项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充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預测地震的发生。【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因此,C项中后半句的推断有误。8. 案例题文中写道:“他们像一只巨手,把村庄举起来

10、又放下去,放下去又举起来,为村民的情绪寻找适当的位置。”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答案】吹鼓手奏出的乐声感染了整个村庄,乐声的喜庆高昂或压抑悲痛感染着村民的情绪。乐声喜庆高昂,村民的情绪也变得喜悦起来;乐声压抑悲痛,村民的情绪也会变得悲伤起来。(意思对即可)9. 单选题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在对比了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

11、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地辨认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交往,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以及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意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视网膜含有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

12、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出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或恐惧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平常的四倍;遇到郁闷、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

13、如何。实验结果表明,l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婴儿也随着他看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同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一般不会跟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跟着看过去。当我们使头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这恰恰是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

14、本领。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问题1选项A.“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的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它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答案】B【解析】A项中“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表述错误。由文章第一段可知,人有巩膜,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也有巩膜,并没有说人眼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人类的巩膜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且巩膜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C项后半句的表述错误,原因

15、应该是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D项“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文中并没有提到且说法过于绝对。故答案选B。10. 单选题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问题1选项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成人思维的干扰。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D.人类的眼睛优越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答案】C【解析】C项中“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表述太绝对,原文为“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11. 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左边是园,右边是园。是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