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527826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一、中华黄氏源流 黄(Hu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

3、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

4、终为其得姓始祖。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

5、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开国公唐桂州剌史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黄岸十一世孙黄中

6、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中庸与韩琦、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齐名,官至中奉大夫太常院卿诏赐侍中谥文正,翰林院馆阁校勘赠学士黄安石重修江夏兴军城黄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四代联登八进士”,入祀兴化郡乡贤,事载八闽通志闽书、兴化府志、莆阳比事等;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经邵武金墩山徙杭州钱塘武林里,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

7、、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福建、四川、湖北江陵麻城、广东汕头潮州、广西和江苏省大丰为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三、历史名人 黄歇:战国时楚之

8、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黄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黄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

9、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黄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 黄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

10、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战乱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西晋后期,黄道隆后裔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

11、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彦丰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史料看,西晋福建晋安郡守黄元方(字彦丰)应是中华黄氏入闽第一人。 黄光昇 明刑部尚书黄光昇 1 5 0 6 - 1 5 8 6 年 字明举,号葵峰,晋江潘湖人。四世长治讳永号儒林学士均玉黄福次子。永子昶孙晟由永春儒林复返居潘湖垵边。教谕黄绶子,天麟黄权八世孙。光昇秉性好学,年少时就学于湖湖仁颖书院,精通赋役、理讼、律狱等知识。明嘉靖七年( 1 5 2 8 年) 中举人,嘉靖八年中进士,授浙江长兴知县。因“贤声蔚著”被调入朝廷任刑部给事中。后因母亲吴氏在潘湖去世回家守制,制满后,补兵部。居官清介,不事田宅,子孙至无以为衣

12、食,居家杜门,以经史为业,在官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盖观赴忭之流亚也。在朝时曾两次得罪当政宰相夏言,被逐出朝廷,后任浙江佥事三年,又进参议,调任广东副使,又转任四川参政,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在浙江任上,他筑海塘、治湖蓄水,疏浚山阴会稽( 今绍兴县) 、萧山诸暨四县的水利工程;提倡兴学,奖励知识分子,编写县志,政绩显著。广东沿海民众,有的挟舸入海和夷人互市,时有抢掠。黄光昇到广东后,设立稽查,核验册籍,逮捕寇贼,从此不复为患。由于不法官吏侵削,“夷市”课税入库只有十分之一,黄光昇进行整治,秋毫不染,征得“夷税”,十减其六,而课入库银却加倍增长。安南( 越南) 内部莫正中与

13、莫宏冀兄弟争立王位,莫正中逃来广东避难,而安南大臣范子仪借口迎还莫正中,率兵攻掠钦廉二州( 今广西钦州县和合浦、灵山等县) 总督欧阳必进命黄光昇速调东莞、新会二县守兵,授俞大猷作战方略,伏兵海岛,范氏大败。随事,莫宏冀斩范子仪首来献,纳贡如前,明朝廷承认莫宏冀继承王位。于是,中国与安南边境又恢复安定。之后黄光昇又讨平连岩黎民的叛乱和新会陈文伯剽掠,为长久之计,黄光昇又编定广东全省瑶民的册籍,因此进官副都御史,督抚四川省。黄光昇在四川担任参政、布政使期间,上疏请求停止采办丹砂、淘金,每年可节省水陆邮费数十万金,减轻百姓负担。世宗崇信道教,笃信方士,陶仲文,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营造大享殿、大高

14、元殿等三殿,急需很多巨木,而这时四川无巨木可供采伐。黄光昇不加重百姓负担,“度郡邑大小,地理之远近”,使各地合理负担,还命位尊望高的官吏向当地夷民购买,转运之费,暂时向其他省份借支,做到不加赋而又顺利完成巨木的采供任务,受到世宗嘉奖,拜为兵部侍郎,总制湖北、四川、贵州三省。又因讨平苗民叛乱和招回流民6 0 0 户有功,被召入工部任左侍郎。明世宗嘉靖已未三十八年四月昇任南京户部尚书。嘉靖三十九年,南京振武营因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裁军饷,惹起变乱,黄光昇一面疏请恢复军饷原额,一面及时处理负责处理军库主事黄鹗的不法行为,责成司法查覆,使“库藏为之一清”。明世宗嘉靖壬戌四十一年十月,黄光昇被召入北京任

15、刑部尚书。时严嵩秉政,黄光昇在明朝廷任刑部尚书五年内不与私交,亲自审理三大案件:一是审理蓟辽总督侍郎杨选因“失城守”坐死罪,特旨杨妻流放二千里。二是嘉靖四十四年,世宗诏令逮捕严世蕃、御史罗龙文弹劫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在其母丧期内仍放任纵淫,并严嵩父子不法事。世宗罢严嵩相位,法司判严世蕃滴戌雷阳卫(在广东省) ,严世蕃同他的爪牙罗龙文,逃回安徽徽州,现金人经常诽谤朝政,建造园亭,聚众4 0 0 0 人,气焰嚣张。南京御史林润得悉这一情况,当即上疏。嘉靖四十四年,世宗诏令逮捕严世蕃、罗龙文下狱,并令刑部尚书黄光昇、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审理。黄光昇查明严世蕃、罗龙文与海寇汪直勾结,聚集亡命之徒南通倭,北通虏,准备叛乱,疾书上奏,严世蕃、罗龙文被处死,籍没严嵩家产,计黄金3 万余两,白银2 5 0 0 0 余两,其他珍宝所值又数百万。三是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徐阶力救海瑞,黄光昇则把海瑞上疏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有力焉。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才奏请穆宗释放海瑞出狱。给事中沈束因向世宗进言,触犯“龙颜”,被因系诏狱达1 6 年之久。黄光昇上疏乞求从宽处理,突然下旨释放沈束为庶民。廷臣议论纷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