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266523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该论文研究了日本对华贸易的近30多年的动态及日本对华贸易的多种技术、策略和原因、社会背景。对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与经济规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1979 年起,日本开始对华直接投资。30 年来,随着日本在华投资的增加,中日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中日经贸往来的发展迅速,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业升级和对外资政策调整,日本结合自身国际竞争力和本国国情,对华直接投资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吸引外商投资中也位居前列。2003年后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新局面

2、,这次新发展是以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还出现了大型投资增加的新动向,这标志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现阶段的日本把中国由资源利用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研发生产基地。日本对华投资初期,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是吸引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在中国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将产品返销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国家,属于典型的“资源利用型”投资。近年来,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百姓购买能力的增强,开始把占有中国市场作为主要投资战略。此外,日本企业增加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开拓中国市场,并逐步建立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售后

3、服务的系统的投资模式。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目录摘要:1关键词:21中日贸易的发展动态:32 日本对华投资直接的新状况:52.1 投资动机变化带来的投资战略上的转变:52.2 在投资形态方面出现了目标更趋明确化和更加注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趋势:62.3 投资领域日趋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和多元化:62.4 投资领域拓宽:72.5 从制造业投资到资本市场:72.6 从合资到独资乃至21世纪初建立日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7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83.1 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83.2 日本对华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83.3 日资企业的资本装备程度相对较高83.4 金融流

4、通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83.5 日本对华投资的内涵在近年来正在逐渐改变84.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过程95. 日本对华投资产业转移的动因剖析115.1 中国方面:115.1.1 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115.1.2 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115.1.3 对华投资收益增加115.1.4 中国成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125.1.5 与中国企业竞争的需要125.2 日本方面125.2.1 理论依据:125.2.2 现实依据:136新形式下的中日贸易的新机遇:136.1 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136.2 东亚共动体构想,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了又一个机遇。146.3 服务业外资面临新的发展机遇。146.

5、4 日本对华投资现在还有非常宽广的潜在的空间147. 中国的对策:147.1 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活动147.2 充分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147.3 本土企业要对中国的经济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147.4 为有效地利用外资,并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15结束语16参考文献16致谢17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动态研究摘要:日本对华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30年来,对华投资策略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和结构分布以及中国的优势,来探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关键词:日本对

6、华直接投资;投资特点;产业转移;新状况 1中日贸易的发展动态: 中日恢复邦交前,两国在“政经分离”的原则下,保持着有限的民间经贸往来。中日贸易的初期,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品,农产品,矿物,石油等。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为钢材,化工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家用电器等。复交后,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1l亿美元扩大到1978年的51亿美元,6年增长近5倍,这是复交后两国放宽贸易限制后自然放量的结果。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双边贸易呈现出长期稳定增长态势,双边贸易额由1978年的5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845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36倍。统算1972至2005年32年间双边贸易额增长180倍以

7、上。总体上看,30多年来中日经贸合作效果良好,取得了双方受益的双赢效果。如果依照时间序列的变化展开具体分析,又可以指出不同时段内受益的双方所处的地位、受益程度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双边贸易关系看,据有关统计数据,复交后直至1992年的20年间,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一直在5以下,而中国的对日贸易依存率始终高于16,表明在该时段内两国在对对方的贸易依赖程度上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换言之,日方居于主动地位而中方受益度更高,因为对华贸易如何不会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大局,。而对日贸易如何却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从2003年起,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继续走高后又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参见图1)。

8、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日的进出口商品类别比例,有了很大的变化。机电及电器出口的比例大大增加按。中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额从3691亿美元增加到916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从2916亿美元增加到54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482和870。其中,实际投资额2001年已超过1997年历史最高的4326亿美元,合同额2003年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7952亿美元。从总体情况看,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额年均为63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年均为4392亿美元,都明显超过了上次投资高峰1993-1997年年均实际投资额的4777

9、亿美元和2902亿美元。2005年16月,在中国外商实际投资减少32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又达3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4。 按日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申请报告额从995亿美元增加到4651亿美元,国际收支流出额(日本银行统计)从937亿美元增加到586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674和5263,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中方统计。其中,2003年国际收支流出额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3211亿美元,2004年申请报告额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4473亿美元。2005年15月,按日本政府新的国际收支方式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2650亿日元(约为25亿美元),按月平均也

10、超过了2004年的水平2005年实际到位金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65.3亿美元。这期间,不仅投资额剧增,而且经营方式和投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经营方式上,从“合资时代”转变为以设立日本独资企业为主导并且开始建立投资公司的“企业集团经营时代”。投资类型,日本跨国公司开始向生产以外的研究开发、国内销售、售后服务等全方位发展.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截至09年4月,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666.8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迈出可喜步伐,一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两国经济相互

11、依存,日益紧密,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09年1-4月,双边贸易下降2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了15%左右,这既是双方共迎挑战、共克时艰的重要平台,也是中日两国着眼未来大势,筹划长远发展的难得机遇。截至2009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689.9亿美元。2 日本对华投资直接的新状况:2.1 投资动机变化带来的投资战略上的转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亚洲的投资, 然遵循着“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1987)。日本对华投资当然亦是如此。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主张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围)已处于或已经

12、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作边际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这既出于竞争方面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低价消费的倾向,因而较多采取了委托加工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日本企业开始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我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我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则大幅上升。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强化,日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对华投资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投资战略也由出口加工

13、型向市场导向型进而向研究开发型方向拓展。这可从表1中看出来。2.2 在投资形态方面出现了目标更趋明确化和更加注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趋势:现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市场规模,与日本企业开始了一种更为对等和平等的合作关系。中日企业间的并购越来越激烈,有约90的日本企业在并购中国企业,但也有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开始并购日本在华企业。在这种趋势下,日资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从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占合同金额的比率来看,1995年约为40%,而2002年则高达70%,进入新世纪后的日本对华投资更具有目标明确和稳步推进的特征。从投资项目数量来看,2002年19月

14、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8%,大大超过了合同金额的增长幅度。在以往对华投资中,日本企业出于降低风险的目的,大多采取技术合作或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使投资限制逐渐放宽,日本企业在投资形态上日趋采用控股甚至独资的形式,这一点不仅仅反映在新兴投资企业方面,而且原有投资企业也正在通过增资逐渐向这一方向调整和转化。2.3 投资领域日趋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和多元化: 目前日本对华投资仍侧重于制造业,2002年这一比重高达70%左右,并主要集中于电子、通讯等IT产业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在IT产业方面已开始涉足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芯片等高技术核心产品的生产;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开始向精纺布料

15、、包装和装饰品方面扩展。在新近投资中较为凸显的产品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关联产品、通讯器械产品、电子零部件等。在非制造业投资中,有将近一半集中在不动产开发和经营上。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不断开放,面向商业、流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将会有较快的增长。甚至可以认为,在市场全面开放的环境下,还可能在制造、批发零售、消费者金融和服务等方面出现一种跨越行业领域的复合型投资。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2.4 投资领域拓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出现放缓的趋势与日本企业的海外发展方式有关,日本企业常常是先做一个小公司,再发展为一个大公司,先在一个范围内经营,后再做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企业都取得良好的业绩,目前进入扩大投资期,扩充在华经营网点。大部分日本企业在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业绩已经开始复苏,2005年525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加,2006年则有585的日本企业表示改善了生产效率。这说明日资企业已经度过了在华的播种期,开始进入对成果的收获期,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对华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