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26383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初稿(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前言1.1选题背景1.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3文献综述 1.3.1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1.3.2国内外内部会计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1.3.3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第二章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概述2.1 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2.2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2.2.1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2.2.2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2.3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2.4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2.4.1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2.4.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第三章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以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3.1孚日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3.1.1孚

2、日公司的简介3.1.2孚日公司组织结构3.1.3孚日公司内部会计组织简介3.2孚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3.2.1孚日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3.2.2孚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3.3孚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3.3.1内部会计控制本身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3.3.2预算控制流于形式3.3.3关键控制点不突出,风险意识较低3.3.4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估和内部监督缺失3.3.5会计信息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3.4孚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3.4.1财务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3.4.2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已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运行基础3.4.3管理者风险意识差3

3、.4.4受成本效益法则的限制第四章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与优化以孚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4.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4.1.1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4.1.2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4.1.3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4.2改进内部预算控制4.2.1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4.2.2建立实物资产控制机制4.2.3建立费用控制机制对于费用报销类的控制4.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第五章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5.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5.2逐步引进高素质财务人才,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5.3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考查5.4提升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5.5科学设置内部审

4、计机构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第一章 前言1.1 选题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增加自主创业,可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民营企业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壮大起来的,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到2007 年 6 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 520.5 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59.4%,民营企业不但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相比民营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表现为:民营企

5、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投资,民营企业主更关注自己企业的效益,并努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负担较轻;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能更快的适应经济政策的调整等等。然而,必须看到,在民营经济繁荣壮大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奋斗的心酸和失败的教训:重业务、轻管理;管理模式以家长制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缺少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显而易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民营企业将遭遇很多的困难。本人认为,在其内部经营管理中,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缺失或不足,是一个很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长期以来被忽视;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及时完整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分析反馈机制无法对高

6、层决策形成有效支持;财务制度执行不力,企业成本费用失控;预算问题突出,预算体系形同虚设;公司财务管理识淡薄;企业内部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疏忽、舞弊、欺诈行为等等。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内部会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自身的内容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地位始终保持着。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从企业实践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也是以会计控制为核心来抓的:从保证资产安全和信息真实入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在此之上采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实物控制、资金控制、内部审计等控制措施来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

7、控制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1.2选题目的与意义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家用纺织品为主兼营农药化工、热电等多元化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出口金额最多的专业从事中高档巾被系列产品、床上用品、装饰布系列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家用纺织品生产厂商。公司股票于2006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现拥有全球一流水平的染色、织造、印花及整理包装等各类生产设备, 已形成棉纺加工、家用纺织产品制造、国内外销售一体化的完备产业链,产品通过质量、环境、安全健康等系列国际认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自1999年以来,公司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一直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但是,公司目

8、前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仍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不完善,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正当行为也时有发生,公司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山东著名民营企业孚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旨在帮助孚日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尤为关键的一步,为其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孚日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同类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综合特点,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的适合孚日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仅对于孚日公司具有

9、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其他同类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也有着借鉴意义,为相关企业提供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些经验和启发。1.3文献综述1.3.1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概述内部控制思想早已出现,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群体活动,就会有控制系统的存在。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系统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

10、系统(Internal Check Systems)。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无意识的差错和有意识的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从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到美国铁路公司首先采用的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CIAP)首次提出并解释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

11、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制度被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制度二分法),被认为是将美玉切成碎片。前者作用是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作用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管理方针。(三)形成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学术界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逐步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12、,并明确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包含: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的提出,适应了经济形势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得到了认可。(四)成熟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其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1)是一个过程;(2)受人为影响;(3)为了达到三个目标;(4)合理保证。其构成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提出标志着内部控制

13、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总的来说,在国外,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两要素论”、“三要素论”、“五要素论”等几个阶段。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后仍然会继续发生变化。纵观控制实践与理论的演化史,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概念深化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的内在需要和外在审计监督的压力而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变化体现了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和趋势:(1)内部控制的范围逐渐由简单的岗位或人员内部牵制向结构化的内部控制机制发展,逐步演变成将企业环境、业务过程和管理有机结合的控制系统。(2)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3)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日益融合,变得密不可分,在

14、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在我国,虽然企业引入内部控制理念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借鉴了西方控制理论,所以起点相对较高。2006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随后又出台了一些配套的法规等。2008年5月22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核心目标也与COS0框架一脉相承,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标志着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3.2国内外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概述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理论的一部分,它随着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结构阶段、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和

15、企业风险控制阶段。在内容上由两因素政策和程序到三因素控制环境、会计因素和控制程序,最后到五因素框架体系,显而易见它和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保持一致。但是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除了前四个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已经进入了风险管理阶段,下面将单独对这一阶段进行介绍。(一) 内部牵制阶段(二)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阶段(三) 内部会计控制结构阶段(四) 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五) 企业风险控制阶段2001年底发生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丑闻,暴露了美国核查体系的严重缺陷,安然等一系列事件无疑动摇了公众对会计师企业的信心。针对上述公司失败事件,美国国会在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一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为公众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创建了一个广泛的、新的监督体制,并将对财务报告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可以说,上述事件又一次让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关注的焦点。2004年9月29日,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企业管理的中心由内部会计控制转向风险管理,这是内部会计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层面的一个里程碑。在此框架中描述了适用所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要素、原则和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潜在事项,并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之内的,为实现企业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