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263712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三节世界气候教学设计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力目标:”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感目标:洋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情分析:斗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 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

2、,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数学方法:中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 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 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讲授新课: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 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5.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也叫绝对高度。二.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 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3、总结作业情况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利用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疑问,启发学 生绘制简单示意图, 表明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意义及不 同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 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列举熟悉的地形五种陆地常 见地形通过读图分析 巩固积极思考尝试用以有的 知识自主解决 问题阅读课文,初步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定义。通过举例、板图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含义,区 分它们的差别, 熟练巩固利用身边知识 举例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绘制地形剖面本意图让学生判断海拔高度(米)5 .平原:2006 .高原:5007 .山地:500坡度较陡8 .丘陵:500相对高度

4、2009 .盆地:中间低、四周局最高高原一一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积最大的局原巴西局原面积最大的平原一一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盆地一一刚果盆地最深的海沟一一马里亚那海沟了解海底地形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 方法。课后作业;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 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利用简单的地形 剖囿本意图,启发 学生辨别五种陆 地基本地形总结五种陆地基 本地形特点通过书上活动,指 导学生从课文中 找出世界之最,并 强调“世界之最” 的重要性可与陆地地形进 行对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学生 比较喜欢的一部 分内容,可适当将 一些海底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兴趣

5、和增加课堂的趣 昧性。通过读图思考 判断,提高兴趣积极思考比较平原与高 原;山地与丘陵 的相同之处和 /、同之处。总结 盆地的特点。定性定量描述 五种陆地地形 的特点注息:本课可让学生找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理解 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板书设计: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 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 图;能力目标:|1、能在分层设

6、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 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情感目标:教学重点:f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难点: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情分析:淖过上节课的学习,地形剖面示意图

7、、各种教具使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兴趣,有利于这节课的学习。 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必 须扎实。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1.海拔2、相对高度、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世界 之最引入新课:要了解地形,就要用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携带。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面当中的方法 地形图讲授新课:一.地形图1 .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 就叫等高线2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 不同的颜色,绘制

8、成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起伏,一目了然)二.海底地形1 .等深线2 .大陆架3 .大陆坡4 .海沟5 .大洋中脊过渡: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层设色表现 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总结作业情况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读图,分 析地形图中的基 本要素。比较等高线地形 图、等高线分层设 色地形图指导读图,简单介 绍等深线的定义通 过类比达到知识 的迁移通过读图复习 巩固积极思考依次比较地形 鸟瞰图、平面地 图、等局线地形 图、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找 到地形图与普 通地图的差别 理解等高线的 定义及绘制方 法。了解等高线分 层设色地形图 是怎样制作出 来的通过阅读课文、

9、 分析海底地形 示意图初步了 解过渡: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层设色表现 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教 学过 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世界两大山脉带指导读图,分析山通过读图复习 世界之最1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1)东岸:北美洲一落基山脉南美洲一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 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课后作业:布置反复看图脉的位置。分别从图中找 到这些山脉岛 屿的名

10、称,加强 记忆。板书设计:1、学看地形图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2.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 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能力目标:衲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 低起伏和坡度陡缓。情感目标:哧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卜.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2 , 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11、。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3 .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 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4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 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情分析:邛生自小学以来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抄写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 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教学方法: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等高线是学习的 一个难点,必须加 强学生对图的理 解和掌握。充分理解、掌 握

12、,并运用到实 际当中复习提问: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八.学看地形图1 .看图名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2 .看方向复习前面所学知识3 .看比例尺进行实际量算4 .看图例(1)等高线的读数一一颜色的深浅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 在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 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1)等高线的分布(疏密)一一颜色的多少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 越平坦(3)等高线的走向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山脉的走向等山地的各组成部分(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2)山坡:陡坡一一等高线密集处缓坡一一等高线稀疏处(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5)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6)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学看地形图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