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说课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25309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贡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发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忙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则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列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螳螂捕蝉说课稿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消除攻打念头三局部,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

2、,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害,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鼓励者。 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办法。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3、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发明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叙述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少年通过

4、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表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害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害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害蝉螳螂黄雀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害呢! 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构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构

5、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消除了 3、理解“办法,体会特点。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像刚刚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练读第3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叙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三、布置作业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板书设计:蝉蟑螂黄雀少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螳螂捕蝉说课稿2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

6、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是教材分析,第二局部是教学目标,第三局部是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消除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表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开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比照,分析少年

7、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那么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那么。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

8、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教学目标?新课程规范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根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为什么以

9、检查的方式?原因有两个:学生有了预习习惯。生字的数量不多,其中有两个在课题已出现。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根底,是理解的基本。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忙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4、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叙述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

10、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其中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顿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

11、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根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拟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请学生看着课题问“课文中哪几自然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波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着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逐步了解蝉整天叫着“知

12、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通过追问“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积累“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词语,强烈的挖苦意味就不难理解了。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拟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方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害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

13、理解词义后,“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含有这个意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顿悟“拨云见日等词语伴随发散性思维训练得到积累运用。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请学生齐读,加深稳固。“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拟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

14、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办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

15、文贯穿!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那么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则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分。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确实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高低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