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238152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根据大纲整理)(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育学1.教育(1)教育的概念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的内容,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政治经济制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与文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

2、影响到方法,手段,内容。(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实验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政治思想的“教化”来实现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各类政治领导人才来实现政治功能。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 从可能生产力转化现实生产力。2 再生产科学技术。经济,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人力基础。 教育自身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 教育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文化, 文化承递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人口,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 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3、,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多层次,多领域的联系和影响。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多媒体化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民族,多文化,理解,公平,共同发展。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特点: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因素:遗传,可能性,不能决定发展方向内容水平,成熟水平制约发展水平,差异制约差异 环境,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能性转化现实性,决定发展方向。 教育,主导作用(影响力大,结果的结合),有目的的,遵循身心

4、发展规律的。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转化自身需求,自我控制和调节。内发论:孟子 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规范化与自觉化的社会功能。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教育目标明确,专业教师指导。3,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发展。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即时与延时的价值。对人的发展来说,学习具有长远性。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概念: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

5、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存在着的教育结果,反映了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特点:预设性,观念性,超前性,可能性。结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功能:规范功能,规范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指向教育目的的实现。 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激励功能,目的是一种指向,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目标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康德,马斯洛。社会本位论:斯宾塞,

6、涂尔干,孔德,孔子。文化本位论: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辩证统一:(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狭义 道德教育,广义 思品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智育: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体育: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道德品质。 原则是,经常性,全面性,差异性,适量性。美育:任务是,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特点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 原则

7、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掌握艺术内容和艺术方法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课程(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广义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 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学校环境 一级气氛的影响。(制度与非制度)(物质与精神)狭义课程:为实现培养目标,按教育科学要求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意义:课

8、程是实现社会传承的重要机制 课程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三个层次。课程类型:课程形态划分: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 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 潜课程 课程编制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逻辑组织,较少考虑学科联系。终结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活动多,科目少,教材无年级顺序,内容取决于学生需要。直接经验。缺乏系统连贯性。过程性评价。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领域。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业负担,有利于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性,

9、开放性,自主性。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课程:培养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课程。对以往课程管理体制和编制模式的突破。 目的: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快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 尝试加强学科联系,尝试知识综合。加强学生自主意识。促进掌握现代工具。校本课程:以校为本,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中实施。与国家课程标准一致,又能形成学校特色。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体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评价模式: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目标分为:认

10、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性格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动作,适应,创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开发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影响因素: 学生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称,知识,能力基础 及其可接受性。 知识要求: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

11、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人的要求。6.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任务: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个性。 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的要求:1、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

12、育。3、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 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 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原则的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启发性原则的要求: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

1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 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巩固性原则的要求:1、 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 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学。3、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

14、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基本阶段。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简捷性与高效性,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系与发展性。)(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阶段: 组织学生感知教材。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组织学生巩固知识。 知道学生运用知识。(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实施要求:备课:钻研教材: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阅读教学参考书。 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 研究教法:制定教学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