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方法总结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18023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方法总结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方法总结重点(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法律方法总结重点1、涵摄即把经分解的个案事实归入(或涵摄)到法律的事实构成中去。2、目的解释,是指通过探求制定法律文本的目的以及特定法律条文等的立法目的,来解释法律的含义。3、历史解释又称法意解释或沿革解释是指通过对立法过程的考察来探求立法目的和意旨,从而阐明法律文本的含义。4、利益衡量也称利益考量、利益平衡,是指在各方利益冲突时,对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的利益等各种利益进行考量,以寻求各方利益的妥当平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法律解释中,利益衡量主要是指解释者在运用各种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时,努力探究立法者在法律条文中对所协调的各方利益进行的考量和判断,通过利益平衡辅助各种解释方法,寻求妥

2、当的结论。它也是对解释结论妥当性的一种论证和验证方法。5、回溯、溯因推理超越规则的沿推论,它是从结论经由规则亚推论到案件事实,从特殊经由一般到特殊,其过程为:结论-大前提-小前提。简答题1、法律解释对法律适用的作用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密切联系首先就表现在,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一个环节,法律解释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来阐释法律文本的含义。就是说在个案中,根据司法三段论,法律解释就是为了解决大前提的问题。法律解释对法律适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寻找并确定解决纠纷的大前提法律解释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寻找裁判依据,使据以适用的法律规范的含义更加明确能够更准确地被适用于个案之中。二、阐释法律文本

3、的含义通过确定法律文本的含义来确定纠纷解决的大前提,进一步更准确地被适用于个案中三、发展和完善法律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法律解释能创造性地适用法律规范来保持法律体系的和谐和统一。在法有规定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学解释保持法律和社会的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体系解释可以消除体系内的矛盾和冲突。四、维_律规则体系的和谐法律解释可以弥补立法漏洞,使法条之间能够相互兼容、相互配合、消除法律体系之中的矛盾和冲突。2、限缩性解释、扩张性解释与目的限缩、目的扩张的关系限缩性解释、扩张性解释与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扩张解释与目的性扩张有类似之处,两者都是要扩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

4、从而将其适用于待决案件。限缩解释和目的性限缩都要对法条字面含义的适用范围予以缩小。但是限缩、扩张解释与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限缩和扩张解释是在可能的文义范围内进行解释,而目的性扩张或者限缩则超出了可能文义的范围,或者说已经超出了法条的文意的可能射程范围,进入漏洞填补的领域。正因如此,限缩和扩张解释是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3、一、裁判依据的欠缺性。即法官无法依据制定法中的特定具体规范对特定的诉争案件进行裁判。二、外在表现的不完善性。表现为立法空白、法条之间的矛盾、以及法条在语言表述上的错误三、立法计划的相悖性四、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可适用性法律解释与意思表示解释的共同之处所谓意思

5、表示的解释,是指法官在裁判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探明当事人所表达出来的从事特定法律行为的意思的活动,或者说是确定意思表示的内容。它包括合同的解释、遗嘱的解释等。无论是法律解释还是意思表示的解释,都是法律适用中的解释活动。两者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从解释的主体来看,两者都是法官进行的解释。法律解释是法官适用法律时就法律文本所进行的解释,而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法官适用法律时就事实问题即意思表示的内容所进行的解释,所以,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纠纷而进行的解释活动。第二、从解释的规划来看,也存在相似之处。从解释的方法来看,都包括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例如,我国合同法第41条允许法官对

6、格式条款的理解存在争议时进行解释,但合同法又对法官的解释作出了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官应当按照通常的理解来解释发生争议的格式条款;二是当对格式条款存在两种以上理解时,合同法强制性要求法官必须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解释。三是当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法官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这些规则虽然都是针对合同的解释而制定的,但是,这些方法运用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之中,也并不存在使用上的困难。第三、从解释的目标来看,都有从主管说向客观说发展的趋势。就法律解释来说,应当采客观说,即以法律的规范意旨作为其解释目的。就意思表示解释来说,也应当采客观说,即以表意人表示出来的、相对人理解的意思作为其解释的目标。

7、第四、从解释的运用来看,两者都有个案针对性的特点。无论是法律解释还是意思表示的解释,两者都是在发生了纠纷并起诉到法院以后,法官才进行的解释。这两种解释都具有个案针对性的特点,法官只是就具体案件中的意思表示或可适用的法律进行解释,其解释对于该案件以外的意思表示或个案外的法律适用都不具有拘束力。法律解释和意思表示解释的区别意思表示解释不能归入法律解释的范畴。从性质上看,法律解释与意思表示解释是不同的。法律解释属于法律问题,而意思表示解释属于事实问题。意思表示解释,就是确定当事人的真实的意思表示或者表示出来的意思的内容,其本质上属于事实的认定问题。法律解释则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法律解释是正确使用法律

8、的必要前提。因此,两者在司法三段论中的位置不同。法律解释是为了发现或形成一般法律规范,作为裁判的“大前提”;而意思表示的解释则是为了发现或形成裁判的“小前提”。除此之外,法律解释和意思表示解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表现在:第一、解释的对象不同。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本身。而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解释的对象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法律解释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规则,意思表示解释的对象是仅仅约束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法律是针对所有的人实施的,而意思表示只是一个特定的人发出的,因此,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是,应当考虑到受领人独特的受领能力,这与法律解释的方法是不同的。虽然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合同与法律的根本区别在于

9、,它不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则。合同仅仅约束当事人,而不能约束社会一般人。由于解释的对象不同,所以,解释中是否有案件当事人参与方面也存在区别。与法律解释不同,对意思表示的解释,虽然是法官的权力,但有可能有当事人的参与。当事人可以达成补充协议,同时,当事人还负有义务就合同相关条款作出说明,提供相关证据。而在法律解释中,法官负有解释法律的义务,他无权要求案件当事人就法律作出解释和说明。总而言之,离开了法官的法律解释,法律是无从适用的。第二、解释的方法不同。法律解释所适用的方法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例如,由于法律解释需求探讨立法的目的,所以目的解释是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而

10、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中,虽然也有目的解释,但此种目的应当理解为双方所追求的目的,其含义与法律解释所包含的目的解释并不相同。法律解释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如限缩解释、扩张解释等是不能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中采用的。在解释法律规范时,总的趋势是,法官的解释权限具有扩大的趋势。但是,对于合同的解释,法律上有较多的限制。第三、法官是否可以宣告被解释对象无效方面不同。在法律解释中,法官是否可以宣告特定的法律条文无效,这取决于各国不同的司法体制。就我国来看,法官并不享有违宪_的权力,因此,他不能直接认定特定的法律条文无效。而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中,法官对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可以依据法律来认定其效力,对于违_律强制性规定和公

11、序良俗的条款可以直接认定其无效。第四、在意思表示的漏洞填补和法律漏洞填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一方面,针对合同漏洞的填补,可以直接将当事人的系列交易和习惯纳入合同内容之中。因为当事人之间的习惯是其系列交易的总结,即使没有载入合同,也可以推定为属于当事人的意思。另一方面,合同漏洞的填补方法和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在填补合同漏洞时,首先由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在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情况下,有法官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来确定;通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填补合同漏洞的,再运用法律中的任意性规范来填补。但是,这些规则显然不能适用于法律漏洞的填补。第五、从程序的角度来看,在意思表示的解释中,法官可

12、以要求当事人为该解释提供证据,为意思表示的解释提供证明。而在法律的解释中,法官却不能要求法律的制定者为该法律解释提供证据。因为法律解释纯粹是法官行使审判权的体现,是专属于法官的职权活动。而且,立法者的特殊地位也要求其不应当为法律解释来提供证据。正确区分法律解释和意思表示解释,对于根据不同的对象确立不同的解释方法和规则,保障法律解释方法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是英译汉法律方法:legalmethods。法律推理:legalreasoning法律解释:legalinterpretation法律规则ruleoflaw填空,推理案例分析都没有给范围第二篇:食品法律考试重点总结1.标准:为了在一定

13、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结果所做统一规定,指南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认证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公布,作为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的使用的条款的活动。3.技术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4.法规。由权力机构通过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5.技术法规。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者规程来规定技术要领,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者规程内容纳入法规中。6.规范。某一种行为的准则,规则,在技术领域是指标准,规程等。7.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

14、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8.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9.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0.食品行政执法:指国家食品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_依法执行适用法律实现国家食品管理的活动11.食品行政执法监督。指有权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依法对食品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合理进行监督的法律制度。12.食品行政执法主体。指依法享有国家食品行政执法权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食品行政执法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引

15、起的法律责任的_。13.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个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14.食品污染。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15.食品卫生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_的申请,经依法_,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16.预包装食品:预先定量包装或者指定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17.食品标签。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和符号及一切说明物,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说明的描述。18.食品新资源。是指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

16、品。19.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20.食品召回制度。经安全危害调查,评估,确认属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21.法律责任。指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食品安全法及其派生法的规定,不履行应尽义务,侵犯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或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时,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22.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人们的有权期待的产品明显或潜在要求ide各种特征。特性的总和。23.认证。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24.认可。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