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17622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铃儿响叮当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铃儿响叮当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铃儿响叮当说课稿【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冬天的故事中的铃儿响叮当一课【教材地位和作用】冬天的故事是这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本单元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编写的歌曲意在让学生感受冬天的意境,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品质。本单元可分四课时来完成,铃儿响叮当将安排在第四课时,应该说教材的安排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美国歌曲,为人们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副歌衬词“叮叮当”似乎是在模仿雪橇的铃声,后来逐渐成为圣诞节等晚会上的祝酒歌,旋律轻松活泼,深受大家喜爱!【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

2、解,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铃儿响丁当,并能用歌声表达欢快热烈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我的创造”,感受变拍子给音乐带来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其创造的能力。3、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通过加入“叮叮当”的衬词,感受二声部的合唱效果。【教学重点】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1、感受2/4拍与3/4拍的不同,体验不同拍号在同一作品中表达的不同情绪。2、加入“二声部”的“叮叮当”对歌曲铃儿响丁当进行处理与美化,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学难点】本课有可能出现的难点是歌曲变奏的学唱【教法和学法】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3、情境创设法、视觉图像法、图谱示意法、对比演示法等采用的学法有:联想想象法、声势律动法、对比听唱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生水平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本课我围绕“圣诞节”这一情景主题,将整个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迎接圣诞听赏歌曲 二、圣诞歌声演唱歌曲 三、圣诞联欢拓展歌曲下面我就结合教法和学法具体阐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一、 迎接圣诞、听赏歌曲1、音乐课的导入语犹如一段乐章的前奏,它同全曲的音调紧密相关,因此,“导入语”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明主题思想,不可“拐弯抹角”。我围绕“圣诞祝酒歌”这一线索,开门见山的引出本课的主题“铃儿响叮当”

4、 “同学们,圣诞节马上就要来了,为了迎接圣诞,我们将举行联欢活动,圣诞晚会上流行一首非常好听的祝酒歌,你们知道吗?”运用情境导入法,随后直接出示铃儿响叮当的FLASH,开门见山的歌曲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既引出课题,又为歌曲学唱埋下伏笔。2、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第二遍听赏,引用联想想象法,让学生联想看到的画面,并为歌曲分段,为下面的歌唱教学做铺垫。二、圣诞歌声,学唱歌曲分段的目的就是降低歌曲的学唱难度,运用跟琴模唱法和识谱法学唱第一、第三段,通过对比法,学唱第三段的房子二,引导学生演唱高音,高而不破,注意音色、节拍!第二段是弱起小节,为了很好的唱好这个弱起,我运用律动法,加入了滑雪橇的

5、动作,还有一个有可能出现的难点就是此处的圆滑线,利用手势法,解决旋律的音高位置;最后完整的演唱,(在第二部分的时候可加入滑雪橇的动作)以上是歌曲学唱的环节,新课标中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听辩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做简单的语言描述。能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所以接下来,还是以“铃儿响叮当”为素材,加入不同的力度、二声部、以及变奏演唱丰富歌曲师:同学们,刚刚在我们眼前浮现了一幅欢天喜地玩雪的情景,随着叮叮当的铃声,雪橇从远处驶过来了,你想象一下,马车的声音应该是越来越?通过以上这种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渐渐引出渐强渐弱记号,引导学生演唱,在最后渐弱的时候,还加上了铃铛声,“叮叮当”和上面

6、的旋律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二声部声效,是歌曲表现更为饱满。 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的方法,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尝试加入了简单的二声部后,乘热打铁贴,引出合唱版本的铃儿响叮当,让学生听辩合唱的演唱形式,重点引出中间第二部分三四拍,同样加入滑雪橇的动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拍号带来的不同情绪,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并逐步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感的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三拍子的这段歌曲使我感受到了冬的祥和与宁静,把我们带入一个时而活泼、时而静谧、时而欢腾的富有变幻的冬的世界!随后带学生完整感受唱唱变拍的铃儿响叮当,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

7、,声音的高低等,均能以身体的律动表现,加了律动更能表现节奏。于是在唱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加入身体的律动,表现歌曲,是歌曲表现更有动感,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遍筐编篓,全在收口”我采用归纳式的结尾,并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坐在雪橇上,铃儿响叮当,堆起小雪人,傲雪红梅香,最后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冬的故事”,在铃儿响叮当的伴奏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本课以歌曲铃儿响叮当为主要内容,唱、听、动等教学环节都围绕他展开,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易于统一,各项活动的设计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中关注段落的划分,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造学习,展现音乐的节奏之美。以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