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16074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含解析:第11周周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11周周末今天复习:人文精神起源发展【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宗教改革【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影响政治上: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思想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一、一、二”一个核心:人文主义。一大推动: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两大改革:马丁路德改革;加尔文改革。【试题演练】1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

2、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答案】B 【解析】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影响考点二、启蒙思想【名师点睛】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特点:(1)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2)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3)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3、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层面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基督教的关系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没有放弃基督教,而是对基督教的发展与创新。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一、一、二、四”一大特征:人文主义成熟。一条主线:人文主义发展。两个目的: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学。四大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试题演练】1“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宣称“封建专制是束缚自由的镣烤”。他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该近代启蒙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 卢梭 D康德【答案】C【解析】考点:西方人

4、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卢梭。我要练习1、(2015年浙江卷文综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材料二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

5、,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1)联系所学知识,

6、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10分)(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26分)(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

7、胁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侧重:“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侧重: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

8、】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伟大的人”的名字显然是指英国的牛顿,所发现“钥匙”指的是牛顿的力学体系,而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强调“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以及“引发了”启蒙运动即可,根据材料一的主旨,一定要强调所发现“钥匙”的更大意义在于“引发了”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政府权力来源,二是人们建立政府的目的,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人们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一旦权力不能受到保护,人民就有权利推翻掉现行政府。当然像这样的主张的影响只能回答

9、“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之类的要点即可。(2)“那一代人”指的是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实现“自由与自治”主要是强调通过1787年宪法即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来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主要是回答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即可,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均是可以的,本问其实没有什么难度。【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兴起;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名师点睛】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的亮点在于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让考生们去亲身感悟历史的智慧,和学史使人明智是吻合的。既考查了核心主干知识“洛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美国的自由与自治,又考查了核心主干知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特别是考查了考生们“扼要论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本题立意宏阔,有机联系中美英三国的政治、科技以及思想文化,巧妙引入历史人物牛顿,设题厚重大气,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这就要求考生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不要拘泥于钻牛角尖,而要有一个贯通古今、贯通

11、中外的“大历史观”。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名师点睛】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