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5149308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 言教师的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正所谓“三尺讲台论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音乐启蒙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对音乐的掌握程度,也就是对音乐本质的感悟,能够影响到对生活的理解。而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堂语言。小学生对语言以及音乐的理解处于襁褓阶段,儿童语言学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1】儿童在2岁到12岁之间是语言神经系统发育时期,而6/7岁到12/13岁正是孩子的小学学习阶段,入学前,他们在家长以及周围环境或者是幼儿园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学习得与家长,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模式,这种自然学习得到的语言是一种原生态,无意识的语言行为,对音乐的理解能

2、力更是一知半解。进入了小学,在音乐课堂上的语言美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达到理解,认识和驾驭语言的基本技能,而且通过音乐美构建情感世界和认知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化成阳光与雨水,滋润他们这些刚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壮成长,当然也有可能成为间接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洪堡特说:“对于人类精神力量来说,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世界观的形成,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个人更多地是通过语言而形成世界观”。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中的语言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海伦.辛普森说过:“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语言结合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所蕴

3、含的美得领悟能力,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构建美的价值观,是一个音乐老师神圣的职责。文章通过三个方面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音乐美:课堂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炼性,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和肢体语言与心理暗示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最后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进行总结和提出自己的展望。1. 音乐课堂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炼性好的音乐课堂语言应该是精炼和准确的,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小学生理解与感受音乐的基本前提,精炼准确的有声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理想的境界,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炼性是“音乐课堂语言美”中的“美”字的基础,这俩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

4、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 1.1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通常而言,很多老师认为,追求语言的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事实上,在音乐课堂上,标准,准确,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会给音乐课锦上添花,因此,音乐教师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是准确性的基本条件,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结实的基础,使得学生受益匪浅。如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第五册中的一首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此歌曲子节奏较快,中间部分“我们的将来时无穷的呀,牵着手前进,时刻准备着,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首先要准确,停顿有序地朗诵一遍,并要把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准确地解释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词

5、句唱出的儿童团员以后是国家的将来,我们要一起牵手,时刻准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再比如,第十二层的歌唱祖国中“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这一句,慷慨激昂的情感是建立在准确的表达之上的,使得学生很快体会到这一句要用较强的语调,热情的态度去演唱的,并在接下来的演唱中准确把握好力度的变化。这里的准确不仅仅指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包括语言组织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也就是音乐课堂语言中讲解的准确,到位。不仅如此,对乐理知识的把握也要准确到位,拿捏得恰到好处,用适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逻辑与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创作的意图和其中所蕴含着的艺术价值,音乐作品

6、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是把艺术的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有时候还要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对音乐形成一种潜在的学习与欣赏意识。如在狮王进行曲案例中,教师应该能够记住【2】“音乐主题、感受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和动物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狮王进行曲的主题旋律编配歌词(如:我是狮子,吼吼吼,我是森林之王.),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模仿狮子的动作,当主题音乐由低音区转入高音区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到当狮子从丛林中出现,后面还跟着许多小狮子,

7、从而将乐曲节奏的变化形象地和视觉联系到了一块。1.2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精炼性2.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表现力好的音乐课堂语言应该使课堂上的音乐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教师对音乐的解说,讲授应该将语言美与音乐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提高他们领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2.1通过课堂场景表现音乐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更自由、更自在、更自然。那么,具体应该怎样设计语言呢? 首先,提问必须要有目的性,不能提一些带有暗示性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幼稚问题。因为老师的语言引导是学生开启独立思考的钥匙。如在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教师首

8、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提问,“我们今天要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和一只狼的故事.”教师范唱的时候出现多媒体画面,学生很快会对歌曲的内容感兴趣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在范唱结束时,不要问好不好听之类的话,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导入学生领悟与独立思考因子,这就要求音乐场景的设置。如今多媒体技术十分发达,教师可以自制幻灯片,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活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幻灯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启发学生叙述故事内容,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通过做,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也间接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当欣赏完音乐曲目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赏析的音乐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其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书写或者绘画的方式,口头表达的方式,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上述设置场景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清晰的、富于情感和文彩的说诵语言,引领学生进人音乐作品的意境;以感情充沛、流畅规范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

10、弦,展开音乐想象。2.2 通过课堂游戏表现音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中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时,孩子们常常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把音乐游戏中所要表现的节奏、音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着眼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应用合适的课堂语言,循序渐进,逐渐引

11、导,达到对音乐的赏析,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音乐响起,进行曲的节奏使孩子们情不自禁的想动起来,教师介绍完曲子,就让孩子们随音乐走一走,虽然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完全被忽视了。这个时候试着让孩子们再多一点地投入情感,音乐响起时教师说:“夜深了,小主人睡着了,此时,被关在箱子里的玩具兵们偷偷地从箱子里爬出来”和着音乐,孩子们个个贼头贼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段音乐之后,教师又说:“小主人此时睡得正香呢,玩具兵们有的”并用手指着一个孩子,他马上和着音乐学起了解放军走路,“有的”这个时候教师可指着另一个孩子说,他马上学起了解放军打枪。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

12、孩子们一个个地学起了玩具兵,他们投入的情感,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最后,音乐停了,乐曲结束了,教师可以故意学着小主人的样子,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正是这样的音乐游戏,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进行曲特有的行进节奏,而且能把它表现得更加优美、表情,从而激发了孩子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如牧童这首歌曲,学生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了置疑,“为什么牧童放羊时,牧童哼着快乐的歌,小羊怎么都不叫呢?”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应该让学生想想自己刚刚表演过的情景。于是学生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分组来唱,一组是小羊的叫声,一组是牧童放牧的吆喝声。于是当歌曲唱到第三段时,学生自觉分成

13、两组表演,当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还如上学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等,这些歌曲轻松愉快,歌词生动形象,教师通过歌词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语言美结合课堂场景与游戏能使孩子们快速融入到课堂之中。课堂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境的关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是进人情境的动力,织有序的课堂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保证,语速、语调和节奏要和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课堂场景与游戏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这俩种方式表现音乐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肢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的应用好的音乐语言也要结合肢体语言,小学生对肢体语言有直接的接受能力,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不仅可以

14、提高授课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设置课堂场景,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的实践中去。3.1 肢体语言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教师体态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一

15、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4】如在欣赏四季啊,我在想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只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分浓浓的师生情,就直接把学生带人所创设的情景之中了。这种运用眼神交流的方法,容易

16、引起学生产生联想,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再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前,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人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当然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所做的动作不应该过于夸张或不准确,避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2 心理暗示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音乐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问题。如“你表演得真棒,真像一位小音乐家。”“你的声音真美,真是我们班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