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14075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苏州园林 学科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整体表现出来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以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典范,对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陶冶学生情感有很大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水平目标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

2、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水平,教师上课时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水平,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理念: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

3、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实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

4、:初步鉴赏美水平的培养。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园林风景图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讲自己所了解的相关园林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展示课件,列出说明文相关知识,利用问答法,教师问,学生答。回顾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掌握说明文相关知识生字新词的读法及理解,学生读,教师纠正。听说读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讲授新课(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问答法),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总体特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作用,符合高校课堂要求。七、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法:教师各小组组长点评(包括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掌握以及课堂发言)以问题难易水准计分,每节课最

5、高为每人10分,以此累积。自评表:结合当堂课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分,最高5分。分数累积到期末计分,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八、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叶圣陶1标本3、4、5、6、7局部(大)2完美的图画8、9、10 细部(小) (10)不止这些总说 - 分说- 总说概括 具体(逻辑顺序)九、实践反思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先创设情景导人,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刚刚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

6、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不足之处:1.教师引导不得法,教学方法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方法单一。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