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51402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10篇教学资源(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案10篇_教学资源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透过知人论世、品字、比较、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导入(4分钟)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我们明白由于九

2、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齐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应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应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应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

3、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整体感知(3分钟)1、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2、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

4、句。四、品读诗歌(30分钟)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1: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问题2: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问题3: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述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5、。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1: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比较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6、,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问题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7、,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应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明白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3、-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

8、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内含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

9、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十分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

10、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

11、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情绪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齐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齐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应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阿!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情绪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

12、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问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情绪。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问题2: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就应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

13、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就应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个性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此刻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必须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但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样了却,怎样

14、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状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但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能够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资料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五、结束语(6分钟):这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齐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那里有对漂泊生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