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138254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单元评估检测七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单元评估检测(七)第十二、十三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列为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图以及海河与珠江水系水文特征对比表。据此回答1、2题。海河与珠江水系水文特征对比表长度/km流域面积/万km2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亿m3海河1 09026.34228珠江2 21445.43 3601.划分海河流域范围的依据最可能是()A.降水量B.地形C.人口密度D.行政区划2.海河平均年径流量远小于珠江,主要是因为海河()A.气候大陆性较强B.河流长度短,流域面积小C.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大D.调水工程减少了河流径流量【解析】1选B,2选A。第1题,山脉往往成为流域的分

2、水岭。第2题,海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为大陆性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少于南方。故气候是影响流域平均年径流量的主要原因。结合下面等值线分布图,回答3、4题。3.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和积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因素C.纬度位置D.洋流因素4.利用图中甲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A.橡胶轮胎B.甜菜制糖C.黄麻纺织D.甘蔗乙醇【解析】3选B,4选D。第3题,图示区域西部地区自东南向西北积温数值急剧下降,说明海拔迅速升高;结合图中年降水量等值线也可判断出西部海拔高的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地形因素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和积温差异的主导因素。第4题,甲地地处四川盆地,水热条件满足甘蔗

3、的生长,是我国甘蔗的重要产地,因而该地区可发展甘蔗乙醇;甲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宜天然橡胶、黄麻和甜菜的生长。下图是某岛屿城市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图,图中阴影表示的是城区范围。回答5、6题。5.监测该岛屿城市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速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ISC.GPSD.数字地球6.通过该地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得出该区域的()A.工业产值B.人口数量C.耕地面积D.各点的海拔【解析】5选A,6选C。第5题,RS具有获取地面信息的功能,利用RS可以监测该岛屿城市面积和海岸线的变化。第6题,遥感技术可用于自然资源调查,其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2016武汉联考)2013年4月开

4、始启动的“渤海粮仓”工程,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改造,推动区域规模化粮食增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其中,渤海粮仓工程大数据平台可以对所有的采集站点的气象、苗情、土壤及地下水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及时、全面地指导农业生产。据此完成7、8题。7.渤海粮仓工程大数据平台主要使用的技术是()A.RSB.GPSC.GISD.数字地球8.使环渤海地区中低产田和盐碱地粮食增产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农业技术的提升C.交通运输的改善D.大气质量的改善【解析】7选C,8选B。第7题,从材料中可知,渤海粮仓工程大数据平台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这需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第8题

5、,农业技术的提升可改良农作物,提高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可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增加。鱼鸥栖息于湖泊、大河及河流入湖口的河网地区,以鱼、甲壳类及蜥蜴为食。鱼鸥是环境指示物种,如果水草、食物发生变化,鱼鸥会远走他方。每年秋季,青海湖鱼鸥便会向南迁徙,到达孟加拉湾。下图为青海湖鱼鸥迁徙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我国某湖区近几年鱼鸥数量从4 000只锐减到500只。其原因最可能是()A.环境污染严重B.过度农垦,湖面萎缩C.气温升高,蒸发旺盛D.天敌数量增加10.科学家为了更好地记录鱼鸥的迁徙路线,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IS和GPSB.GPS和RSC.RS和GISD.数字地球

6、【解析】9选B,10选A。第9题,根据“鱼鸥是环境指示物种,如果水草、食物发生变化,鱼鸥会远走他方。”可推知鱼鸥数量的减少与其生存环境中的水草、食物减少有关;湖区的过度农垦,湖面萎缩,最有可能使鱼鸥食物减少,造成其外迁。第10题,记录鱼鸥迁徙路线,需要实时获取鱼鸥的位置信息,具有该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而“记录”需要利用GIS。【加固训练】灰鹱被誉为鸟类中的“迁徙之王”,其偏爱水温相对较低、鱼虾和浮游动物丰富的海域。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新西兰的灰鹱每年长途跋涉迁徙觅食的路径,似乎都在全球尺度上呈现一个“8”字形。虽然灰鹱种群数量庞大,但在近些年数量却不断减少成为近濒危物种。读下图回答(1

7、)、(2)题。(1)下面最符合灰鹱实际迁徙觅食路线的是()A.B.C.D.(2)导致近年来灰鹱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最不可能是()A.人类捕杀B.重大疾病C.海洋渔业的过度捕捞D.全球变暖【解析】(1)选D,(2)选B。第(1)题,灰鹱长途跋涉迁徙觅食的路径,在全球尺度上呈现一个“8”字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迁徙觅食路线是“8”字形的是路线。第(2)题,导致近年来灰鹱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可能与人类捕杀、海洋渔业的过度捕捞、全球变暖等因素有关;最不可能是重大疾病。(2017唐山模拟)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

8、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A.B.C.D.12.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B.冬季风势力增强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解析】11选D,12选C。第11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恰好是风大、沙源不多且植被覆盖率低的情况,符合要求。第12题,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2016郴州模拟)林内

9、CO2浓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被叶面面积,植被叶面面积大,CO2浓度低。读静风条件下某成年云杉林内CO2浓度日内垂直分布示意图(单位:ppm)和云杉景观图,完成13、14题。13.该成年云杉林光合作用最强的时段是()A.2024时B.1620时C.1216时D.812时14.该成年云杉林的平均高度约为()A.15米B.20米C.25米D.30米【解析】13选C,14选D。第13题,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成年云杉林内CO2浓度在1216时达到最低,说明此时段光合作用最强。第14题,结合两图可知,云杉林内植被叶面面积小的底部CO2浓度高,在植被叶面面积大的中部CO2浓度低;

10、从云杉林内CO2浓度日内垂直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30米高度左右,CO2的浓度变高,说明植被叶面面积变小,因而可推断出该成年云杉林的平均高度约为30米。【加固训练】(2016东北名校联考)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回答(1)、(2)题。(1)该地区农业类型布局调整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耕地面积的扩大C.交通运输的发展D.市场需求的增大(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天然保障。下列对长白山、草原和湿地保障作用的分析,错误的是()A.降水丰富,提供水源B.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C.森林茂密,补给有机质D.阻

11、挡冬季风,提高积温【解析】(1)选D,(2)选D。第(1)题,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由图可知,东北水稻和玉米生产面积均扩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全国人口数量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对大米和玉米的需求量增加。第(2)题,长白山位于玉米带的东侧,对冬季风不起阻挡作用。(2016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5、16题。15.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力B.市场C.技术D.政策16.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解析】15选B,16选C

12、。第15题,在社会经济因素中,市场决定了农业种植类型和规模;东北地区稻米质量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促使生产者积极改善生产条件,使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第16题,甲地地处内蒙古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地处松嫩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结合我国某省地图,回答17、18题。17.该省水土流失严重,其原因包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年降水丰沛土质疏松,多黄土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A.B.C.D.18.图中甲湖泊周边地区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湖泊周边地区应()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C

13、.利用水运,发展钢铁工业D.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解析】17选D,18选B。第17题,该省为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第18题,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既可充分利用湖泊水域资源,又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钢铁工业会造成水体污染;该区域落差小,水能不丰富。(2017桐乡模拟)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19、20题。19.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

14、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20.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解析】19选C,20选A。第19题,从图中看湖泊湿地与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全部湿地和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第20题,黄河下游湿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泽湿地,上游来水量大,河口的沼泽湿地面积就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蓄水工程建设,以满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湿地;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不宜发展水稻生产,因此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不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2015四川高考)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21、22题。21.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