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134840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广德县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一、同广德县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著性变化。 1、衣。从清一色的中山装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 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

2、间。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了。 2、食。从吃土豆到追求绿色食品。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解决百姓的

3、温饱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民不聊生,王者何以为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家乡人民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餐桌的食物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上河湾镇干沟村农民蔡学珍谈起三十年来在吃的变化上,老人感慨万分的说:过去那是吃的啥呀,一大家子人,贴一锅苞米面做的窝头,没有油,做的菜一点油星也没有,就是这样的菜也不常有,经常是窝头就点咸菜、酱什么的就对付一顿饭,还常常吃不饱。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不再受饿。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能改善改善生活,过年了,能吃上一顿饺子。现在好了,平常就能吃上饺子,不仅是吃饱的问题了,想吃啥吃啥,调着样吃。大鱼大肉早

4、已是平常菜,现在也嫌油腻了,吃饭讲究个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追求的是绿色食品。这三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3、住。从黄泥茅草房到大砖瓦房。 社会中每个小家庭都有一个固定的住所,称之为家,所谓固土难离,落叶归根等等这些成语都说明了人们对家的留恋与不舍。房子做为我们家的承载,是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处温馨的处所。那么家乡的住房在这三十年中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广德县利民村村民杨乃勤对住房的变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75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结了婚就从父母那分开住了,可是哪有地方住啊,就和媳妇用土坏、木头、草垒起了一间小泥草房。一进屋黑呼呼的,做饭休息都在这一间屋子里,那真是一贫如洗的日

5、子!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几年功夫,家里的粮食多了,手里也有余钱了,就这样又盖了两间土砖房,厨房、卧室都各自有了屋,感觉挺亮堂。可是现在儿女们长大了,不满足了,除了种地,又搞起了副业,学习瓦工,养殖技术,家里是越来越富了,现在又盖起了漂亮的三间大砖瓦房,并且套上了砖砌的大院墙,一进屋亮堂堂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老人满足的说。现在家乡人民不仅住进了亮堂的砖瓦房,有的已经进了城买了楼房。三十年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是越来越好了,面积是越来越大了。 4、行。从土路到水泥路,从步行到开私家车。 百姓的出行变化,完全可以见证家乡的生活变化。现在人们出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

6、车,有人坐公交车,有人坐出租车,也有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却很少有人步行出远门了。提到步行,我的父亲回忆说,以前出门上哪办个事,都是靠两条腿走路,谁家能有一台自行车,出门就像现在人开奔驰宝马。以前家里缺啥少啥,基本上都是走着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买,买个东西,来回就得多半天,带点东西就得用肩扛。哪儿像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每天都有,出门上哪都方便速度还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如今乡村修水泥路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百姓出门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出门怕下雨天盼晴天了。现在的家乡农民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了。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了。家乡人

7、民的衣食住行,这些也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最能体现出改革开放广德县三十年的成果了。 二、广德县面貌上的变化。 广德县在三十年里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自然环境变化:以前低矮的小泥草房随处可见,牲畜都是散养,粪便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下雨天,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水和泥的路。现在走过家乡的一个又一个乡村,看到的是又一翻景象:一排排整齐砖瓦房,整洁的小院,一栋又一栋的养殖基地,笔直干净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是绿树花草;生态环境变好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野生小动物不时的能在路边看见了。一个个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村庄在百姓眼中已是正常的景观。 2

8、、人文环境变化:自然环境的改观给人文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转变。以三相镇为例,现在的路变好了,环境变整洁了;经济发展了,来我镇办厂发展的商人多了;百姓精神面貌变得更加有精神了,不再无所事事,开始大力发展副业,牧业;敬老爱幼的好事变多了;发展新农村建设谋事的多了。总之,一句话,家乡的生产发展了,乡风更文明了,管理更加民主了。家乡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三、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 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引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广德县人民在许多观念上都有了很大转变,最集中表现为两方面。 1、在教育方面。三十年来家乡人民对教育上前后有两种态度,表现为从轻视到重视。在家乡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仅限于

9、念几天书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行。家长观念上也认为念书没有用,不如回家帮家里干点活。听父辈的人讲过,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足见当时人们对科学教育方面有多么轻视。 现在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书没用。一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学生念小学初中的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国民的一种教育引导方向。二是现在通过科技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在家通过各种渠道和亲身的例子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只有科技才能使人民走上真正致富的路。通过以上两方面,家乡人民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积极支持

10、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2、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转变。 养老保障上。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认为养儿防老,重男轻女严重,尤其是农村大有不生儿子不罢休的架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百姓的观念已经逐步有所转变,大部分的群众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虽然我国现在仍是以子女赡养老人为主,可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出台的养老保险、最低保障、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补助政策,社会上的养老院、托老院给老人们也提供了安享晚年的优质服务,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这些让老人不再对其将来有所担心,归根结底观念的转变是由社会的有力保障做基础的。 在医疗保障上,百姓从硬挺到主动去医院看病。过

11、去百姓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有点病是不会去医院的,认为这点小病不算啥,用不着大惊小怪的,吃点小药就好了,甚至说挺挺就好了。一来二去,小病挺成了大病。 大病没钱治也挺成了不治之症。现在国家为农民的生活着想也为农民的身体健康着想,在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并且不断宣传科学卫生的健康理念。所以农民从心里上思想上也接受了去医院看病。有病也不愁了,都夸还是国家政策好啊,为民谋实事。 四、百姓业余文化上的变化。 从听收音机到上互联网。三十年前百姓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买个小收音机都是一种奢侈品,还不是家家都有,往往是谁家买了一台,大家都去听。改革开放了,政策搞活了,经济发展了,也需要丰富业

12、余生活了,于是家境最好的率先买了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引得全屯百姓都来看。XX年来,电视机已从少数家庭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所有家庭的日常家用电器。即使是互联网,最初是百分之百的高科技象征,也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从几乎没什么活动到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前的百姓几乎是没什么业余文化活动的,想看书?没有;想看电影?哪里放场电影,得走出好几里地,一年也没两次。现在要想看书,看哪方面的书,你就看吧,就怕看不过来。想看电影,做家里就能看。想放松,下棋、打球、扭大秧歌、卡拉OK娱乐场所哪都有,随自己选。现代农村百姓从经济上富裕了,精神上也丰富了。 回顾广德县三十年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改革开放广德县未来前景,在新一代县长的领导下,率领全县人民乘风破浪,必将把我县推向一个更高、更好的发展前景,我的家乡会更富强,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班 学号: 0908210106 姓名: 邓 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