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13148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真提要 本文研究 18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 ,肯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 教材 ,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 ,总结了自己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 ,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 ,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 马若瑟 汉语札记 世界汉语教学史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 e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 ,是 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 (Harbsmeier, 1998:1

2、6), 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 ,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 ,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性质与其构造 ,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 ,1941:109)。汉语札记 (后文简称札记 )1728年成书于广州 ,1831 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 ,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18

3、47 年出版英译本。 全书分两大部分 ,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行文共分四章 :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 ,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

4、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105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 论文马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 ,并曾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 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

5、(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 1893)曾对马若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 , 在我看来,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 ”(Lundbek, 1991:184)一 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 ,需要了解中国文化 ,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 ,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 ,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学习铺路的目的

6、 ,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 ,“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 ,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 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 。(Lundbek, 1991:37) 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 ,还是在中国 ,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Mandrina)一书 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书中没有汉字。 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 的问世 ,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札记一书综合了

7、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 ,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 ,先讲授“活语言”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 ,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 ,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 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在编写时 ,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 ,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 )强调发展听说能力 (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

8、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培养读写能力为主 (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 ,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 ,语言精炼 ,文学色彩浓厚 ,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 ,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 ,“即使是零 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 ” (4)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 ,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于 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 ,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 ,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 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可见,尽管

9、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 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 ,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文启蒙 ( 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 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 ,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 ,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世界汉语教学 2005 年第 4 期(总第 74 期)二 回归汉语语言本质 ,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 ,这些教材大都自然地沿用了希腊

10、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 ,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 ,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人习焉不察的语料 ,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2.1 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

11、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 ,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 ,意思迥然不同 ,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此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 、“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 ,在语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 ;实字分为活字 (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 。(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 ,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 、“虚词”的划分 ,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言学的术语范畴。 (姚小平 ,1996:41;罗宾斯 , 1997:120) 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

12、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 :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 ,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 ”(77)因此 ,为了 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 ,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 117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 ,还摆出使用条件 ,详加例证。可以说 ,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 ,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2.2“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行句式练习 ,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

13、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成课堂句型练习 ,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 ,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把” 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 词含义 ,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 ,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 ,“把他拉到房内” 。第二类的“把” 更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 ,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 ,“把他灌醉了” 。 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 ,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 ,他介绍“把”与“看、视、 当”等词组的固定搭配 ,如 :“把金银视为粪土” ,“把那贼子当作好人”

14、。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 用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 ,如 :“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 (44-47)由此可见 ,马若 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 ,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 ,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 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07李 真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2.3 汉字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 ,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 ,“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 ,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 ;第二 ,汉字是非字 母文字 ,“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 ,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 ,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 的印象 ,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

15、觉。 ” (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 步,不能有所偏颇 ,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 ,如果不记字形 ,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 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 ,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 音的依赖 ,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 ,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在马若瑟看来 ,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 ,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 ,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 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 ;而且也确实在编写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极为少见 ;直到今天 ,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 ,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