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12141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缝机十一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1 跳针1.1 偶然跳针(1)在缝纫厚薄不均的缝料时,由于选用的机针较细,遇到较厚部分的缝料时,机针容易 发生飘移,产生跳针。调整方法:更换相应的机针,缝制厚薄不匀的缝料时,适当放慢缝纫 速度。2)由于机针后壁倾斜与旋梭没有正交,造成旋梭勾线不良。调整方法:适当调整机针和旋 梭的正交位置,机针在勾线时梭尖应位于针孔上缘1.55mm,距机针凹槽0.05mm。(3)缝线的质量不好、捻度不均匀,造成线环形成的稳定性不够。调整方法:应选用合适 的缝线,捻度好,面线用左捻线。(4)缝薄料时,误将细的缝线用粗机针来缝,致使挑线簧弹力不大。调整方法:更换机针, 增大挑线簧

2、弹力。(5)机针针尖起毛或弯曲。调整方法:更换机针。(6)长时间缝纫后旋梭尖起毛、变形。调整方法:合理修磨旋梭尖并抛光。(7)机器长期使用,针板的容针孔磨损较大,超出原设计的公差范围。调整方法:更换合 适的针板。(8)压脚的压力过弱。调整方法:调大压脚压力。1.2 断续跳针(1)机器长期使用,针杆的高低位置发生移位,另外针杆连接柱、针杆连杆、挑线曲柄等 零件的磨损,出现间隙松动,造成跳针。调整方法:更换磨损的零件,按标准重新调整针杆 高低位置、旋梭和机针的正确位置和间隙。(2)更换不同的缝料而引起。调整方法:机针、缝线均要符合要求,并合理地调整旋梭和 机针的位置和间隙,缝厚料时,应增大压脚压力

3、。(3)压脚底平面与针板平面、送布牙齿面不密合。调整方法:修磨压脚、送布牙,使三者 的平面密合或更换压脚及送布牙。5)机针过细或缝线过粗。调整方法:更换相应的机针和缝线。1.3 连续性跳针(1)底线线头留得太短,线环勾不住底线。调整方法:取出梭芯套、梭心,把底线拉出 10mm 左右。(2)机针经长期使用,或维护保养不当,零部件位置发生变化,达不到缝制要求。调整方 法:更换合格的零部件,调整好针杆高低位置、机针和旋梭尖的正确位置和间隙。(3)面线受针热出现热熔。调整方法:化纤线应采取机针冷却(硅油)。(4)缝制特殊材料,线环不能正常形成。调整方法:放慢缝速,增加面线的光滑性。(5)自动剪线机器,

4、剪线后机针上线头过短,面线脱出针孔。调整方法:调节剪线凸轮的 配合时间。(6)压脚槽太宽,当机针离开缝料时,缝料移动影响线环形成(做薄料时影响最大)。调整 方法:根据缝料将压脚左右移动,或将宽槽用焊锡填滿,再开一个较窄的槽,抛光或更换压 脚。2 断线2.1 断面线(1)机针针孔边缘有锐角或针槽起毛。调整方法:抛光针孔或更换机针。(2)面线的各过线部位起毛,使缝线在运动时受阻。调整方法:修复受损的过线部位或在 缝线上涂抛光膏拉光、抛光。(3)缝厚料使用细线。调整方法:更换缝线。(4)缝线强度太差。调整方法:更换缝线。(5)缝线张力太大。调整方法:旋松夹线螺母。(6)旋梭内槽有锐角,将缝线碰伤或断

5、线。调整方法:抛光旋梭内槽,或者更换旋梭。(7)旋梭定位钩与梭架凹槽配合不当。调整方法:调整旋梭定位钩的配合,使面线能顺利 通过。(9)针板容针孔边缘有毛刺及锐角以致碰伤缝线。调整方法:用砂绳或抛光膏拉光,但不 能使容针孔过大,太大会引起跳针。(10)机针的方向装错。调整方法:正确安装机针。(11)机针弯曲。调整方法:更换机针。(12)针杆上下行程不对,针杆曲柄上的挑线、曲柄定位螺钉没有定位在挑线曲柄的凹槽内 或定位方向错误。调整方法:重新定位,纠正错误的定位方向。2.2 断底线(1)梭心线绕得太满、太松、太乱,使底线在缝纫过程中出线不畅,造成断线。调整方法 修正绕线器,使梭心上的绕线均匀、紧

6、凑、整齐。(2)梭心太大或梭心同心度不好,运转不灵活。调整方法:调整梭壳与梭心的配合。(3)送布牙位置太低,送布牙底部快口处和底线出线距离过小,使底线和送布牙底部快口 发生摩擦。调整方法:合理调整送布牙的高低位置,拆下送布牙,用细砂皮抛光送布牙底部 的快口。(4)旋梭压底线磨损而造成快口。调整方法:更换旋梭。(5)旋梭边缘起毛,擦断底线。调整方法:修磨旋梭边缘不光洁处。(6)旋梭和梭壳配合不良,致使出线张力不圴。调整方法:调整旋梭和梭壳的配合间隙, 使底线出线张力均匀。3 浮线3.1 浮底、面线(1)由于送料与刺布的动作配合不良,造成底、面线绞合不均,形成浮线。调整方法:调 整偏心轮的定位位置

7、。(2)面线的张力过大,造成浮面线;反之,底线张力过大,则浮底线。调整方法:浮面线 时调小面线的张力,浮底线时调大面线的张力,也可以调整底线的张力。3.2 毛巾状浮线(1)由于旋梭受到外力作用而受损,过线钩有裂痕或毛刺,使面线无法顺利通过,造 成毛巾状浮线的故障。调整方法:检查旋梭或更换过线钩。(2)由于面线夹线器操作失灵或压脚压住缝料进行缝制时,松线钩和松线顶块失灵,造成 面线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纫,使面线无法收紧,少量余线留在缝料下面。调整方法:调整松 线钩和夹线器的进、出位置。使松线钩伸缩灵活,夹线器既能松线,又能压线,夹线器在压 脚抬起约 5mm 时松线,而压脚压住缝料时,起压线作用。(

8、3)由于梭壳过线圆弧面严重生锈或有毛刺,使缝制过程中出现时浮时不浮现象。调整方 法:修磨圆弧处的铁锈或毛刺并抛光,使面线通过时无受阻现象。(4)旋梭与旋梭定位钩间隙太小,装配没有到位,造成出线不畅。调整方法:旋梭凹槽处与定位钩小搭子端面处有一定间隙,薄料时约0.6mm左右,厚料时约0.8mm,两侧面应能 控制旋梭不旋转,又能顺利出线。3.3 有时浮线,有时不浮线(1)由于梭壳和梭心配合不良,造成底线出线不匀,在缝制过程中出现时浮时不浮现象。 调整方法:选择配合较佳的梭心。(2)旋梭和梭壳外圆配合的平整度不好,使不同的出线位置出线的压力也不同,造成出线 时好、时坏。调整方法:调整旋梭和梭壳外圆配

9、合的平整度,要求不同的出线位置、出线的 压力均匀。(3)压脚压板下的出线槽太浅或太短,造成缝纫线迹向前移动时受到磨擦阻力,使底、面 线绞合不匀。调整方法:拆下压脚,修磨或拉深拉长压脚底板下的出线槽,抛光出线槽,使 缝料向前移动时能顺利通过。(4)机针、缝线、缝料三者配合不符合要求。调整方法:根据缝料选用合适的机针和缝线。(5)缝薄料正常,缝厚料则产生浮线。调整方法:磨短松线钉,也可将夹线调节座稍许向 外移一点,压脚提升锁住后应能起到松线作用。4 线迹歪斜(1)面线张力太大。调整方法:减弱面线张力。(2)缝薄料时使用粗线,使底、面线的绞合点无法藏在缝料中间。调整方法:缝纫薄料 选用较软的细缝线。

10、(3)机针太粗,缝线太细,造成线迹歪斜。调整方法:改用合适的机针与缝线。(4)机针安装不正。调整方法:正确安装机针。(6)送布牙松动或送布牙与针板槽不平行。调整方法:紧固或调整送布牙,使送布牙与针 板槽边缘之间间隙均匀。5 缝料皱缩(1)底、面线张力太大。调整方法:减弱底、面线张力。(2)送布运动快于针杆运动。调整方法:按标准调整。(3)送布牙倾斜。调整方法:把送布牙调到前高后低。(4)旋梭、针板挑线过线处不光滑。调整方法:使过线处光滑。(5)针板容针孔太大。调整方法:更换针板。(6)挑线簧弹力过强。调整方法:减弱挑线簧弹力。6 上、下层缝料错位(1)压脚压力太大,使下层缝料错位。调整方法:降

11、低压脚压力。(2)送布牙倾斜。调整方法:把送布牙调节为前高后低。(3)送布运动慢于针杆运动,造成缝料错位。调整方法:把送布牙动作提前。(4)送布力度不均。调整方法:使用粗齿送布牙。(5)压脚底板表面粗糙。调整方法:磨光或抛光压脚底板表面。(6 人造革类缝料有一定粘附性。调整方法:可在缝料表面涂少量油或其他润滑剂。7 剪线不良(1)机针的安装不良,挑线簧的运动量太大,旋梭位置未调好。调整方法:正确安装机针 或更换机针,调整挑线簧的运动量,观察低速时是否跳针,再次调整旋梭和机针的配合。(2)未按规定选用旋梭,剪线时底线的位置不稳。调整方法:检查旋梭的内槽或更换旋梭。(3)动刀与定刀刃部不锋利,剪线

12、剪不断,定刀角度、位置、刃口斜面与动刀配合不良, 造成剪刀刃口不锋利。拆下针板,用手推动动刀,用3 根 50#棉线一齐试剪,若剪不断则应 研磨定刀刀片。调整方法:修磨定刀,调整定刀的位置。(4)剪刀动作轴及剪线凸轮的左、右位置未调整好,造成动刀的后退量不足。调整方法 把动刀的后退量调整到22.5mm左右,同时调整剪线凸轮位置。(5)定刀端部已无快口。调整方法:修磨定刀或更换定刀。(6)动刀剪线孔处无快口。调整方法:修磨动刀或更换动刀。8 断针8.1偶然性断针(1)缝纫厚料时,用太细的机针,使机针在上下运动时,机针的垂直位置发生左右偏移。 调整方法:选用与缝料相适应的机针。(2)机针弯曲或针尖起

13、毛,支针螺钉没有旋紧。调整方法:拧紧支针螺钉,更换机针。(3)缝纫厚、薄不匀的缝料时,机器速度太快,机针发生飘移,与旋梭碰撞使机针折断。 调整方法:放慢缝纫速度。(4)在缝制过程中,用力推拉缝料,引起的机针弯曲而断针,以及操作工手、脚动作配合 不协调。调整方法: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机器。8.2连续性断针(1)压脚凹槽严重歪斜,压脚紧固螺钉没有拧紧,针板容针孔和机针同心度差,下轴轴向 间隙过大。调整方法:合理调整好各零部件的位置和间隙,对机针和针板同心度差的机器, 应调整针板位置或在机针升高到上死点后,敲击针杆下端处,校正中心位置。(2)旋梭尖嘴平面低于梭架容针槽的平面。调整方法:使容针槽的平面

14、低于旋梭尖嘴平面0.15mm 或持平,使梭架容针槽既不能碰针,又能起到护针作用。(3)旋梭和机针的间隙、间距、高低位置不对。调整方法:按标准进行调整。(4)送布牙与针杆运动时间位置不对,造成机针刺布时送布牙还在送料,造成断针。调整 方法:调整偏心轮的位置,当机针离缝料还有23mm时,送布牙送料应结束。9 针距故障(1)由于送布轴上的牙架小顶尖螺钉锥面和锥孔配合松动,产生针距长短。调整方法:取 下送布轴,重新调整牙架的配合间隙。(2)送布杆、偏心轮套圈、送布抬牙偏心轮之间的配合间隙过大,针距连杆与送布杆、针 距调节器之间的配合间隙松动,造成针距有长短。调整方法:调整松动的零部件位置。10 机器沉

15、重(1)上轴、竖轴、下轴的轴向平面配合无间隙或单边无间隙,使机器转动力距过大。调整 方法:检查3根轴的轴向平面配合情况,要求平面配合有间隙,但不大于0.04mm,转动时 轻松、顺畅。(2)挑线杆组件的挑线曲柄、挑线连杆销的轴向配合无间隙或单边无间隙,使机器转动力 距大。调整方法:调整各零部件实际配合,使挑线组件转动时无明显阻力。(3)抬牙、送布机构的各部件配合间隙偏小,而造成机器转动力距大。调整方法:检查各 部件相互配合的间隙并调整。(4)送布牙上方(针板下面部位)与针板之间有布屑等积压物。调整方法:拆下针板,清 除送料牙上的积压物。(5)旋梭部位有布屑等杂物(轧线、断线后残留线头)。调整方法:应清除旋梭内杂物,再 稍加一些缝纫机油。(6)更换零件后,机器转动力距大。调整方法:零件质量不好,如同心度、垂直度、平行 度不好等。(7)伞齿轮配合间隙过紧。调整方法:调整伞齿轮啮合间隙。11 噪声(1)伞齿轮的齿面啮合高低不一,造成齿轮在高速运转时发生噪声。调整方法:旋松齿面 高低不一的伞齿轮紧固螺钉,旋松与伞齿轮轴有接触的轴套紧固螺钉,用敲棒敲正齿面啮合 的高低位置,然后分别拧紧伞齿轮和轴套的紧固螺钉。(2)上轴、竖轴、下轴的轴向松动造成声音响。调整方法:旋松齿轮 2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