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10240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名词解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 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 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2.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 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3.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 础。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 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4.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2、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主要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 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5. 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 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6. 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 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7. 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8.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

3、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 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 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9.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10. 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11. 症:即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12. 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 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 全面情况。13. 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 种完整的过程。14. 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

4、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 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15.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 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16.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7. 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18. 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19. 阴阳:同一事物内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 面。20. 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21. 阳气: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气,称为阳气。22

5、.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是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23. 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 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24. 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即阴阳双方均以对 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25.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26. 阴阳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是阴阳对立双方量的增减的运动变 化。27.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28.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它是宇宙万物赖

6、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29. 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阳药物中 加入适当的补阴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阴中求阳。30.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阴药物中 加入适当的补阳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阳中求阴。31. 阴病治阳:指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应以温阳抑阴之法。32. 阳病治阴:指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应以滋阴抑阳之法。33. 五行:“五行” 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34. 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7、的关系。35.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36.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在 正常情况下存在着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它是五行生克 关系的相互结合。37. 五行相乘:五行之间“相乘”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乘,恃强凌弱, 即欺压,压服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38. 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相侮”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侮,欺负、侮辱 之意。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39. 胜复规律:胜复

8、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 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 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 气”,总称“胜复之气”。40.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41. 母病及子:是指病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 子脏的病变。42.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病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 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43. 微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轻浅,故名 微邪。44. 贼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

9、不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重,故名 贼邪。45. 滋水涵木: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46.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 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47.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气以补肺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而致肺气虚, 或肺气虚之证。48.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治法。即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 补肺阴。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49.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旺脾虚证。50.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

10、, 水湿停聚之证。51.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 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之证。52.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 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之证。53. 藏象:“藏象” 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 外的生理、病理现象。54.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55.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6. 奇恒之府:形态似腑,功能

11、似脏的府,称为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57. 形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 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狭义的形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结构。58. 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目、舌、口、鼻、耳称为五官。它 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窍,有孔窍、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 窗口。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并称。59. 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60. 九窍:又称“九宫”。指七窍加前后二阴。61.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 用。62. 心主神志:即心藏神。是指

12、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 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63. 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64.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 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65.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全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即肺通过呼 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66. 肺朝百脉:朝,有会聚或朝向的意思。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 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 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67. 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一词出自素问经脉别论。通,即疏通; 调

13、,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 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68. 肺主治节:“肺主治节”一词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即治理和 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对全身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69. 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由于肺在人体脏 腑中位置最高,位于心上,故称肺为华盖。70.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 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71. 脾主运化水谷:即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72.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

14、内停滞的作用。73. 脾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云脾主生血。74. 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 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75.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 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 营养全身的作用。76.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 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77.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78.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之精的作用。79. 天癸:是指人

15、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它具有 促进人体性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80. 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与生俱来,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 物质。81. 后天之精:指人出生后,由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化 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培养补先天之精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82. 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 之称。83.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 着滋养、濡润作用。84.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 着推动、温煦作用。85. 五迟:小儿立迟

16、、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86. 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87. 五不女: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即螺、纹、鼓、角、脉五种。前人认为 这类情况没有生育的能力,故名。88. 肾主纳气:纳,有受纳、摄纳的意思。纳气,即吸气。肾主纳气,是指肾 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帮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89. 肾主封藏:亦曰闭藏,固密贮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有贮藏 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90. “肾者胃之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赖肾中阳气蒸化;肾居下焦,主开 合、司二便,为水谷消化后之糟粕、废液排之出口。(肾阳不足,气化失职,则 二便不利,关门闭塞,胃气上满,气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