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095639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一、考纲要求的十八个虚词之、其、而、以、则、乃、于、因、为、若、所、者、也、焉、乎、何、且、与 二、用法之:1、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代人时可以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多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一人称。代事物时可以灵活翻译。例:作师说以贻之。 相如固止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为之奈何。 使工匠以药淬之。指示代词: 多表示近指,有时也表示远指。例: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种。 结构助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A、可译成“的”例:a、今者有小人之言。b

2、与 代人,他,指李蟠。代人,复数,他们。代人, 第一人称, 我。(后一个 “之”)代知识道理。代事。代物,指匕首。 而卒葬之(那里)可译成“的”或者“不译”B用于“所字结构”前的“之”不译。例: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向之所欣 c 此余之所得也 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即患秦兵之来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补语的标志。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c 高余冠之岌岌兮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a 何陋之有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音

3、节助词: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例:a大王遣一介之使(构成四字语)b填然鼓之(动词后)c驾一叶之扁舟(四字语之间)d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词后)3、动词,表示“去” “往”“到去”之意。1 / 25例:a夜驰之沛公军 b 复之秦 c 佯狂不知所之者 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及意义说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所请之。 之:助词,凑足音节。 (动词,去,往)宋何罪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助词,的。(主谓之间,无义)冰,水为之。之:代词,代冰,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的。西蜀之去南海。 之:动词,去,往。

4、(主谓之间,无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主谓之间,无义。公与之乘。之:代词,代人。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到,去。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之:主谓之间,无义。(11)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代道理。(1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13)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助词,表修饰关系,不译。A、 B、(11) C、(12) D、(11)(12)(13) 其:丿、1、代词: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译为“他(他们)” “她(她们)“它(它们)”等。在句子中做定语或者做主谓短语的小主语。A 、做定语:例: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b 共其乏困B 、做主语:例: a 秦王恐其破璧 b 其出人也远矣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指示代词: 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例: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b 有时也可译为“其中” 例: 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语气副词:您”,0、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为惑也 c 始舍于其址 d 距其院东五里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表示推测语气, 可译为 “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乎 表示祈使语气,“可要呀” “千万啊”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

6、 例:其可怪也欤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例:吾其还也3、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句首,可译为“如果” “假使”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示选择关系,多用于上下句句首,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助词:无义例:既其出 虽九死其犹未悔 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的“其”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连词:表选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要呀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千万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之乎?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益其所不能。

7、 而复问其妾曰。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指示代词,那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他的A、/ B 、/C、/D 、/2、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屠自后断其股。 则其读书也必专。 增其旧制。其实汉贼也。 则齐国其庶几乎,代词,它的。 代词,他,主语。 代词,它的,定语 代词,他。 副词,差不多。(1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副词,推测(13)其为死君乎。副词,难道。欲穷其林。代词,那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其势必不敢留君。代词,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 如之何其废之。 副词,反诘,怎么 (12)实迷途其未远。助词,无义)子其勉之。副词,祈使,可要(15)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

8、功。连词,如果(1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有时也可不译。例:蟹六跪而二螯。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揕其胸。3 / 2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反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吾从而师之。而绝秦赵之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多数时不译例:叩关(攻打函谷关)而攻秦 人非生而知之者城入赵而璧留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使”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多数时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默而识之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例:择师而教之封府库而待将军外连衡而斗诸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你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复音虚词“而已” ,可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训练题:1、与“华

10、而不实”中“而”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而:D、小学而遗,吾未见其明也。而:2、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何恃而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面山而居。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D)连词,承接,就 代词,你的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就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假设,如果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递进,而且 连词,表递进,而且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如

11、果 连词,表并列(11)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代词,你(12)玉在山而草木润(宝玉在深山里因而草木就有光泽)。连词,表假设,如果则:1、连词:表示承接: 一般用在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那么”等例: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比权量力,贝U不可同年而语矣。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欲速则不达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使”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

12、患的话,国家常常会灭亡)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表示并列:多数时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现在如果来的话,沛公恐怕不会拥有这些吧) 。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等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训练题:1、与例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13、叫无绝。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唇亡则齿寒。 学而不思则罔。则干若败絮 (已经枯干像破败的棉絮) 。 顺其宪则。芙蕖则不然。则 则 则 则 则 则 则 则 则 则连词,就连词,那么 连词,表示分句的并列 副词,是,就是 连词,却连词,就连词,就副词,已经 名词,法则连词,却2、指出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及用法有仙则名。连词,就。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副词,是。则名微而众寡。连词,如果至则行矣。副词,已经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连词,就。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副词,已经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副词,是今则又望其真有。连词,却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连词,却将有作,贝U思知止以安人。连词,就以: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等,根据情况可译为:拿、用:例:a秦以十五城请易璧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以手共搏之凭借:例: a 然秦以区区之地 b 何以知之 c 以勇气闻于诸侯把:例: a 以为桂林象郡b 秦不以城予赵,赵终亦不予秦璧按照:例: a 策之不以其道 b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根据:例: a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表示原因,可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