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509333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篇一: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3、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重点)3、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难点)课时安排:三个

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类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语文,同学们最头疼的是什么呢?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有同样的心声写作文。写作文难在哪里呢?无“所谓的材料”。为什么说“所谓的材料”呢?因为大家的思维都进入了一个无形的怪圈作文必先有一个高大的主题,高大的主题必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材料。可同学们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平又有限,于是就自然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孰不知“感人心者莫不先乎情”!凡人琐事亦可入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二)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

3、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二、作者题解: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1、题解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故名;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2、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4、江苏昆山人。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3、作品归有光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在文学上,他

5、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三、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

6、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二)教师范读。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遍。(三)梳理结构1、找出本文过渡句。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转为怀旧。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明确:分法一: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分法二:第一部分(13),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7、第二部分(45),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喜悲喜悲。四、具体研习第一段1、对照注释阅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内容。2、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3、修葺前的项脊轩有哪些特征呢?明确: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它旧:“百年老屋”。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它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

8、,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4、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5、这样的小屋经过作者稍作修葺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明确:(不漏、不暗)“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院子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6、修葺后的小屋有着怎样的环境?明确:幽静

9、、幽美。具体表现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7、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提示: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1)“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

10、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首。(3)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4)“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提示:“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

11、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8、读背第一段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品味作者感情,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五、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

12、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六、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2、预习26段内容。附板书:(第1段)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修葺前?老:百年老屋?多?破:尘泥渗漉,雨则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不有得日,日过午已昏可?喜?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亮:?修葺后?美:旧时栏盾,亦遂增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第二课时一、导入1、检查背诵。2、在这里幽静、幽美的环境里,作者既可以“偃仰啸歌”又可以“冥然兀坐”,因何而不喜呢?二、研习课文(一)研习23段1、自由诵读23段2、在23段中,作

13、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明确: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件是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了家庭的败落,揭示了“悲”的表象;一件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一件是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屋多次遭火未焚的事。3、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可悲的事,抒写悲痛之情的。明确: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的。(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典型事件,寥寥十三字,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种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第一层从“家

14、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第二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

15、,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恢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活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小结:家庭的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轩室遭火,命运乖蹇,无不引发作者的悲情。4、自由朗读2、3段。(二)研习45段1、自由诵读45段。2、作者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3、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