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08262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课终于上完了,课后反思三个问题,以寻找一些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一、为什么要上这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值得学生细细咀嚼品味。二、怎样上这篇课文?我备这一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次备课:把文本当作沙滩,带着学生去捡珍珠,然后让学生把珍珠磨成珍珠粉,吸收其中营养。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尽量找出文中有价值的词语(如“神奇”“望而生畏”“敬畏“伫立”“撑立”“虐杀”“摧毁”“锻铸”“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起死

2、回生”“艰苦卓绝”“一方独立的风景”“一方壮丽的风景”)企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词语,理解词语内涵,从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但是,当教案完成后,发现课堂教学问题琐碎,以词语教学为单位,不符合六年级年段目标。第二次备课:把文本当作大山,带着学生去登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理出了课文的层次:青海高原柳树的样子柳树的萌发柳树的壮大与灞河柳树对比柳树的精神。教学每一个段落,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句,从关键句切入,带动理解整段,达到对各个层次的充分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试上后感觉教学中教师牵引的痕迹太明显,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3、。第三次备课:把文本当作草场,把学生放牧在草场上,让他们自由地吃草,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从“神奇”一词切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关注重点词句。试上后块状明显,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研讨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以第三次备课的结果呈现。三、上得怎样?1、学生素质好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课堂上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神奇”自读自悟,充分地地展开交流讨论,各抒已见,语言丰富,思想深刻,朗读感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写话只有两位学生交流。一位学生从不幸者的角度谈如何对待坎坷的命运,他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内涵统一起来,显然课文增强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另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幸运者的角度谈体会,他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挫折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甚至渴望着经历一番考验,在磨难中进一步成长、成熟。学生精彩的发言使课堂充实而丰富。可惜,读后感交流得还不尽兴,学生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认识以及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更充分的交流展示。2、老师要加油作为教者的我,因为顾虑课的容量多,想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想多说,忽视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对学生的发言概括提升还不到位,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层次不清晰,没有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另外课件的制作还不够契合文本,如果进一步增加音效、视频,也许会更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此外,对文本的解读还有不到位之处,对散文的文体特点、课文的核心价值等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