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计复习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08098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设计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通设计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通设计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交通设计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交通设计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设计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设计复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设计复习题填空1.交通设计的涵义:基于都市及 交通规划 的理念和成果,运用 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 安全 、畅通、 效率 、便利、与环境协调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既有和将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谋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2.交通设计的目的是 均衡路网饱和 、提高交通安全与顺畅性 、提高交通便捷性 、 谋求交通与坏境和谐 、充足运用道路的空间资源与交通的时间资源 。3.交通条件调查内容涉及:交通流构成(流量、流向、车型)、 交通安全条件 、交通通行规则与 管理条件 等。4.新建道路的交通设计为 原则性设计 ,即 可预见性设计 。使得道路在建成后虽然发

2、生问题时也可以通过较为以便的措施和措施对其做进一步的改善。5.平面交叉口的类型重要涉及 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 、 没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 、 不设控制交叉口 、 环行交叉口 、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 、 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 。6.交叉口的设计重要是拟定多种交通流的 合理通行空间 、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通流运营安全、 有序 ,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足的运用。7.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同 路段通行能力 相匹配的原则增长,进口道在大车比例很小时最小可取 2.75m 宽;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并

3、按出口道总宽展宽;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不不小于 3.5m ;治理性交叉口,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只可比上游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少 一条 ;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不不小于3.25m。8.交叉口空间的交通组织应从内向外依次布置 机动车的交通组织 、 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 、 行人的交通组织 、 附属设施的设立 ,以保障多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9.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中,对线形规定是:交叉口范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 直线 (直线);当采用曲线时,曲线半径应不小于 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对视距规定是:交叉口转角部分视距三角形范畴内,不得有任何高于1.2m 的阻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设在

4、交叉口附近的高架路或人行天桥桥墩及台阶,应做视距分析 。10.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根据 进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 原则增长,进口道在大车比例很小时最小可取 2.75m 宽;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不不小于3.5m;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不不小于3.25m。11.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路口时的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规定,平交路口非机动车放行措施有 时间分离 、空间分离法、 时空分离 、综合放行 四种; 其中空间分离法的非机动车交通的渠化设计措施重要有 左转专用车道 、 右转专用车道 、 行人与自

5、行车一体化 。非机动车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进行(空间和时间)分离,不能分离,则(分道行驶);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点)尽量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2)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3)应尽量使自行车处在(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至少,当自行车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尽量使(机动车驾驶员)懂得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4)如空间容许,对自行车暂停的地方应提供(实物隔离);即安全的停车位置。12.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的渠化设计措施有( 左转弯专用车道 )、( 右转弯专用车道 )、( 左转自行车二次过街 )、( 停车线提前 )、( 行人与自行车一体化 )五种。

6、13.路段交通设计涉及:机动车道设计、 非机动车道设计 、人行道设计 和 行人过街横道 的设计,以及 路段进出交通设计 和路边停车设计等。14.路段进出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车辆进出便捷 、 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干扰+ 。15.为使道路在随交通流发生变化时易于有效运用,推荐道路断面形式为 一块板 或两块板,对于非机动车与行人放在一种平面上解决,通过 绿化带与 高差 隔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过 柔性 隔离非机动车与行人;机动车在另层面单独解决,那么在交叉口处就自然的将自行车和行人作为一种慢行交通体来设计。16.交通标线应用标线明确路权,通行权,黄实线(无左侧通行权)白实线(无变换车道通行权)先行权而

7、言,黄虚线(无左侧先行权)白虚线(无变换车道先行权)占用权而言,黄实线、白实线(无靠实线一侧停车的道路占用权)。机动车分道线用来分隔同向车流,当容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 白虚线 ;当不容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 白实线 。17.行人过街横道不小于15m(或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过街横道中间设立 行人驻足岛 ,其在横断面方向的宽度应不小于1.5m。18.路段上人行道的设计要充足考虑行人通行的 安全性,畅通性,舒服性 ,根据行人的通行需求和人行道的也许通行能力 2400 人/(h*m),其最小宽度应 1.5m。19.机动车分道线用来分隔同向车流,当容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 白虚线 ;当

8、不容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 白实线 。20.最佳周期Co,在指定的条件下,使车辆 延误最小 的信号周期;最短信号周期Cm,是指在一种周期内达到交叉口的车辆刚好 所有通过 的信号周期。21.交叉口交通控制信号的最大周期约束的影响因素有: 排队车道长度 、 车流流量 、 流量比 、 排队长度修正系数 。22.自由交错行驶的环形交叉口同信号控制交叉口不同样,不能通过增长进口道数或车道宽度 或来提高通行能力;无信号控制的十字型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经验值为 300pcu/h,当交通量超过此值时,有必要采用信号控制;按照 先行原则 ,规定入环车辆让行环内车先行,或在环形交叉口进口道上设立 停车标志 的措

9、施,把环道内的自由交错运营改为 有组织 的交错运营。23.根据设立位置的不同,公交专用道分为三种设立形式: 外侧型 、 内侧型 、 路中型 。24.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效益评价指标常用的有:通行能力及 饱和度 、延误及 服务水平 、行程时间、停车次数、停车率和油耗及 排队长度等。25.( 组合相位 )就是在某相位结束前启动另一种相位的一股或多股车流;而( 组合相位链 )是在同一种组合相位组内部,可以代表整个组合相位组流程的几种相位 构成的集合;( 核心组合相位链 )指在同一种组合相位组内部,流量比总和最大的组合相位链。 26.行人过街横道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晰的位置,与( 行人 )的自然流向

10、一致,并尽量与( 车行道 )垂直;人行横道宽度Wp(m)(人行横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qp(p/h)/ (1m宽人行横道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C实 (p/h.m)。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有关,顺延干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适宜不不小于( 5m )。 综合题1. 划图阐明交叉口空间设计的范畴与构成2.简述交叉口交通设计的内容;交叉口进口车道数的拟定要考虑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其中供应和需求分别指什么?3.简述平交路口自行车放行措施,以正交的十字形交叉口为例,画图阐明时空分离法中左转自行车交通设计的优缺陷及其设计要点。4.画图阐明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立方式。5.画图分析阐明公交站迎面错开设立与背向

11、错开设立的问题。6.指出下图交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画出对的的设计图。7.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立示意图中阐明a、b、c、d处的尺寸和意义。8.机动车、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的设计条件和要点是什么?9、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需要调查哪些道路及其动态交通有关的基本资料?10、阐明公交半途停靠站设立位置和类型的选择。11、迅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 BRT)的技术构成及应用模式有哪些?12、绘图阐明路段公交专用道有哪些基本型式?各型式的优缺陷有哪些?13、如何保障路段公交专用道的通行条件?14、开辟路段公交专用道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5、阐明下面交叉口进口公交专用导向车道a、b、c设立的特点

12、?a 、b、c、16、指出下面左转、右转公交专用进口道设立的优缺陷?17、绘图阐明路段进出交通设计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措施。18、分析阐明图示路段调头与人行横道的位置关系?画图阐明路段人行横道上游、下游调头各自的适应性和优缺陷。19、阐明下面图示非机动车道设计的合用条件?a 、 b、 20、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立原则是什么? 21.画图阐明港湾站的设立措施。22. 在什么条件下十字型环形交叉口有必要采用信号控制?23.简述规则十字交叉口常规交通控制方案设计要点。24.请画图阐明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信号灯的配备、停车线的种类有哪些特殊的考虑?25.画图阐明四路环形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两步控制法”的设计措施。26.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设计技术评价为例,谈谈其交通效益的评价措施。27.四个信号控制交叉口的相位序号如下,根据组合相位组等的定义,拟定其组合相位组、指明其组合相位链,阐明在何种条件下某组合相位链是核心组合相位链。(1)(2)(3)(4)28. BRT的构成要素有哪些?29枢纽交通细化设计涉及哪些内容?30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涉及哪些内容?31. 路段交通宁静化设计有哪些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