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507972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衢州市xx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积累1. 为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答案】(1)心旷神怡(2)B (3)斑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斑驳。2. 正确使用汉字,彰显显城市品位。请你修改下面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答案】“骋”改为“聘”“已”改为“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骋”改为“聘”,“已”改为“以”。3. 古诗文积累(1)积累古诗文可以用联想的方法。柳宗元的小石谭记,借鱼写水的澄澈,“皆若空游无所依,_ ,_ ;苏轼借水写月光的澄澈,“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东晋田园诗人_(人名)自称“五柳先生”,他的“料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人联想到王籍的“_,_ ”(人若耶溪)(2)中国人取名常从古诗中吸取灵感,下列名字出自什么诗句?选一个回答A邱胜春(人名) B渡远(桥名)C锦江(宾馆名) D日暮(亭子名)_【答案】 (1). (1)日光下澈 (2). 影布石上 (3).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 陶渊明(陶潜) (5). 此地动归念 (6). 长年悲倦游 (7). (2)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澈,寥。4. 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称呼右图中的礼仪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颂)B. (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传)C. 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D. (秦王)长

4、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答案】C【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C项正确,作揖:两手抱拳高拱,略弯,表示向人敬礼。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Ay B y【答案】 (1). (1)B (2).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

5、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B. 河曲智臾亡以应 今亡亦死C. 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D. 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C:很少/

6、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二阅读(一)名著阅读7. 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作答。(1)童年是外国长篇小说,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别采用哪些方法阅读?(2)请以朝花夕拾和名人传为例,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可以从选材、人称、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答案】(1)示例:用童年是长篇小说,为了解内容与写法,适宜通篇阅读;傅雷家书是书信汇编,独立成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阅读,童年是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阅读时要调动联想与想象,运用体验式的阅读方法,傅雷家书是非文学作品,是位知识渊博的父亲给孩子的人生指导,阅读这本书,感受父子深情的同

7、时,还可以丰富文化、艺术、历史等各领域的知识,适合采用摘记、批注的方法阅读。童年是翻译作品,有条件的可以与多种译文以及原著比较阅读,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由中的一部,可以拓展阅读其它两部作品傅雷家书的作者是翻译家,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自己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拓展阅读这本书。(2)示例,选材不同。回忆性散文选材自由,如藤野先生不仅写了藤野先生的事迹,也写了中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停事件;传记必须围绕传主选材。散文的材料是经过作者过滤的事实,带有主观色彩;传记的材料基于书信、日记等,比较客观。人称不同。回忆性散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放事,有双重叙述视角,如五猖会既有童年的“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呀

8、,也有成年的“我”对封建教育的理性批判。传记有自传和他传,他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作目的不同,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目的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思,如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鲁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的忧思。传记的目的是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如名人传彰显的是三个传主的精神品质,而不是罗曼,罗兰的态度成思考。表达方式不同,回忆性散文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传记主要是用事实本身表现传主形象,所用描写有限,很少抒情或议论,如对贝多芬最后一次演奏的描写,只用了寥寥数笔。想象的空间不同。回忆性散文想象自由。传记中也有想象但传记中的想象只用于填补事实的空隙,如贝多芬的一生主

9、要事件源自书信、对话录等原始材料,想象只局限于一些小细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童年,傅雷家书,朝花夕拾和名人传的阅读理解。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二)文学作品阅读小偷车夫和老

10、头萧红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来了啊!又来啦!”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

11、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

12、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太太,多给了钱啦?”“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

13、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注释】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柈:bn,大块木柴8. 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9. 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10. 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

14、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11. 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附】杨絳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凡年过去了,我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答案】8. A 9. 示例:(1)“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限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2)“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

15、看,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向。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10. 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摘起,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1. 示例1:杨降的“愧”打动了我。杨降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