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0782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思考针对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 在分析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 提出本专业发展的某些策略思考 , 包括以大联合促进大发展 , 以高标准修订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以精品意识创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 以大力气加强实验教学和络教学 , 以高标准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 以及申报设立 IST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继续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等。 这些策略对于本专业和学科建设会产生积极影响。关键词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专业 ; 发展战略 ; 思考 ; 大联合 ; 大发展1 现状分析我国的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ce Science

2、and Technology,IST)专业创办至今已有 8 年历史了。它从无到有 , 逐步壮大 , 现在全国已有近 20 所大学试办这个新专业 1-2 。应该说 ,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8 年征途并不平坦 , 开拓者们也为之付出了艰辛和心血。 现在 , 我们至少可以说 ,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再不是“婴儿” , 而是“小学生”了。然而 ,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 上好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课程 , 迈上专业建设的新征途 , 攀登学科建设的新高峰。在 IST 专业建设上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起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组织

3、作用 3-4 。他们齐心协力 , 默默奉献 , 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开创性工作 , 值得充分肯定。现已有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培养出 IST 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 , 我们有了 IST 专业的第一代“产品”了。 然而 , 我们的 IST 专业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 特别是发展速度比预料的要慢 , 发展规模不如预期的大 , 发展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笔者试图概括我国 IST 专业发展的喜与忧 , 探讨发展战略 , 为 IST 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出谋献策 , 供同行讨论与参考。2 喜忧参半如上所说 , 我国 IST 专业的发展既取得可喜成果 ,

4、 又存在某些忧虑 , 即喜忧参半。下面拟就 IST 专业的办学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1 主要成绩归纳起来 ,8 年来 , 我国 IST 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下列各点。1) 申报并获准试办 IST 专业 , 促进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发展 , 为国内外信息科学学科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增长点。2)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 制定了 IST 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为专业建设建立了基本框架 5-6 。3) 结合 IST 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发展要求 , 初步规范了 IST 专业课程设置 ,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取得一大批成果 7-8 。4) 编写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相关

5、教材 , 为新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 , 起到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7,9 。许多学校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 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 值得推广与借鉴 10-12 。5) 聚集了一群有志于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教师 , 形成了一支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熟悉业务的师资队伍 , 为 IST 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打下重要基础。6) 经常组织本专业的教育与教学研讨会和座谈会 , 进行全国性或校际间的交流 , 总结心得体会 , 共同提高 , 使 IST 专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7) 培养出一批基本掌握智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的本科毕业生 , 为国家输送有特色

6、的急需的建设人才。8) 为争取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 为 IST 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重要条件13 。2 瓶颈问题概括地说 ,IST 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如下几点。1) 专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 仍停留在“试办”状态。到目前为止 , 全国试办 IST 专业的学校已近 20 所 , 已初具规模 , “闪亮登场”。然而 , 本专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尽人意 , 离“大发展”的预期结果尚有较大差距。2) 办学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缺乏跨学科大联合的氛围。如前所述 , 北京大学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对 IST 专业建设发挥了重

7、要的带头和组织作用。由于 IST 专业具有高度跨学科等重要特点 , 单纯依靠某一两个现有专业来“派生”和由一两个学会来“催生” IST 新专业 , 是难以快速发展和如愿以偿的。现有专业或学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 与其他学会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有改进之处。3)教学大纲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存在差距, 有待更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4( 以下简称纲要) 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 纲要中许多新思路是我们以前没有想过的。 IST 的教学大纲需要按纲要的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 ,力求符合纲要精神。4) 实验教学和络教学亟待加强。在新专业建设初期

8、, 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有限 , 这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实验未能满足 IST 专业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5)IST 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急需探讨与建立。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经验。 纲要也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有许多企事业行业适合 IST 专业就业 , 但该专业不像机电、化工、通信、冶金等专业那样有比较对口的实习和就业。 因此 , 探讨与建立 IST 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 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急需解决的问题。3 发展策略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以下特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提出若干思考。1) 树立“大智能科学技

9、术”思想 , 突破单个学会的局限性 , 通过大联合、大合作 , 实现大团结、大发展。一个专业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 发挥该专业的特有作用 , 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是不行的。例如 , 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 , 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开设。 我们是否可以设定 IST 专业发展规模的第一个目标 , 即争取在 510年内 , 有 50100 所大学开设该专业 ?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IST专业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到那时或者更早一些时日 , “试办”也就必然被“正办”所取代。值得指出的是 , 目前大多数大学强调“办学资源有限”, 不大愿意支持申报新的专业 , 这对 IST 专业的发

10、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校的IST 专业就是经过 3 年努力 , 才向国家教育部呈交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的。我们需要把圈子搞大些 , 进行跨学科的大联合 , 集思广益 , 合作共赢 , 谋求 IST 专业的发展大计。 基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CAAI) 的学科特色 , 由 CAAI 牵头组织申报 IST 专业及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 是顺理成章的。同时 , 单个学会也有局限性 , 虽不能说是“势单力薄” , 但力量不如合作的强大。 提倡和实现多学会联合举办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研讨会 , 以及多学科联合申报与建设 IST 专业 , 将克服原有局限性 , 并以大联合促进大发展 , 应视为

11、一种可行策略。 在今后的 IST 办学过程中 , 我们需要主动加强与相关学会 ( 含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 ) 和高等学校 ( 含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 ) 的与合作 , 力争办好已有的 IST 专业 , 创造经验 , 扩大辐射作用和积极影响 , 争取有更多的高校申报与加入 IST 专业行列。2) 再接再厉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 力争获得批准。在全国同行及多个学会有代表性的专家建议和支持下,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一批有识之士, 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 并取得重大进展。由于一些原因 , 申报工作在最后阶段未获通过与批准 , 需要大家

12、继续努力。“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获得 , 必将为 IST 专业提供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 使 IST 专业攀登新的高峰。3) 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 并争取改“试办”为“正办”。目前 , 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分为“一般”专业和“试办”专业两种。 绝大多数专业属于“一般”专业 , 只有少数专业为“试办”专业。顾名思义 , “试办”者为“试验办学” , 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后 , 成功者就可“转正”为一般专业 ; 不成功者就可能被取消“试办”资格。 当务之急 , 是要把“试办”的 IST 专业办好 , 办出水平 , 办出特色 , 力争早日去掉“试办”

13、帽子。 同时 , 作好必要和充分的准备 , 尽早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便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更多指导 , 并通过“教指委”与兄弟专业交流 , 更好地学习兄弟专业的办学经验。4) 高标准严要求 , 全面修订 IST 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以适应国家对智能科学和智能自动化高层人才的需要。纲要中提出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 ,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 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以及“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14、、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思想和教改措施 , 对于我们转变办学观念和进行教学改革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们需要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认真深入学习 ,IST 的专业实际 , 注重创新 , 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 以期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各校在修订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 , 要注意保持不同学校的共性与本校的个性特色。5) 树立精品意识 , 创建更多的精品课程 , 编写富有特色和体现创新的IST 各类教材。由于办学历史较短 , 办学规模较小 ,IST专业的教材建设远未达到精品境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加上在教材使用中积累的经验和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教材的编

15、写经验, 这个问题可望逐步获得解决。我们一定要对 IST 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及其教材建设, 包括基础教材、专业基础教材、专业教材和实验教材等给予高度重视。6) 下大力气加强实验教学和络教学。IST 专业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 也是一门理论密切实际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和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 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和络教学。我们可以把络教学看做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实验教学, 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 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 获取更强的能力。在新专业建设初期 , 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经费有限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好实验项目, 充分发挥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作用 , 尽可能开设出本专业教学急需的实验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