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07752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2020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38)经营管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42020)说 明 书规划设计资格:乙 级资格证书编号:032025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六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1第二章 城市概况1一、历史沿革二、地理位置三、自然条件四、市区人口与经济五、城区商业发展概述第三章 城市商业现状及发展分析4一、商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二、商业网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三、邵阳市商业发展定位分析第四章 规划依据与规划规模7一、规划依据二、规划范围与期限三、规划重点第五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8一、规划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第六章 城市商业发展目标10一、城市商业发展分析二、城市商业发展目标三、城市商业发展总体目标四、城市商业结构目

2、标第七章 城市商业总体布局规划13一、市中心商业区二、区域商业中心三、居住区(社区)商业四、街坊商业五、中心镇商业、一般镇商业六、批发市场规划区第八章 商品交易市场规划19一、工业消费品市场规划二、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三、农贸市场(菜市场)建设规划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规划五、其它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第九章 商业街建设规划22 一、定义 二、布置原则 三、商业街设置导向 四、规划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五、规划建设重点第十章 商业零售业态建设规划24一、概述二、大型购物中心三、大型综合超市四、仓储商店五、百货店六、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七、专卖店八、超市、便利店第十一章 物流配送业建设规划30一、概述二、物

3、流基地规划三、物流配送中心第十二章 宾馆(饭店)与餐饮业规划32一、宾馆(饭店)二、餐饮业第十三章 商业网点停车场与消防规划32 一、现状概述二、商业网点停车场规划三、商业网点消防规划第十四章 规划管理与实施措施33一、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二、优化市区商业经营秩序与经营环境,加强对商业网点的引导三、规范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行为,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管理四、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应用,走科技兴商之路五、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拓宽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的投融资渠道第一章 项目背景一、对外开放新形势需要我们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一些承诺的履行,特别是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商贸零售业对

4、外全面开放以来,国外新型流通组织方式和新型业态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流通现代化进一步加快,竞争更加地激烈。应该说,国内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销售能力,还是在营销技术、管理方式上,都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短时间内很难与其抗衡。因此,在全面推进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认真及时地做好本地的商业网点规划,并以此为依据来规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序竞争,很有必要。同时,用规划来指导、规范行业的发展也是国际上特别是一些商贸流通领域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二、上级领导和部门大力支持国家及有关国家领导也很敏感地意识到了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吴仪同志2002年10月就做出重要批

5、示:要抓紧制订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温家宝总理去年4月也强调:“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也应合理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国家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发文(商建发200418号),要求2004年年底前完成地级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于去年4月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座谈会议,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凡是没有按要求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地级城市,今后省厅将一律不批准新的外资进入该地区投资商业。三、编制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邵阳市对编制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十分重视。在市商务局组建之前,原内贸证券办公室党组及时地向市委、市政府就有关编制网点规

6、划的工作做了汇报,安排专门领导负责并责成市场建设管理科具体承办这项工作。市政府先后两次(2004年月10月29日和12月2日)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编制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胡奇同志为顾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禹新荣同志为组长的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在政府和办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编制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第二章 城市概况一、历史沿革邵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代为州府所在地,历史上是湘中及湘西南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西汉初始置昭陵县,晋改邵阳县,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登基,改年号为宝庆,邵阳县升格为宝庆府,从此一直沿袭

7、七百余年。民国初期改称宝庆县,后改邵阳县,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邵阳行政专员公署,设邵阳市,1986年3月地市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二、地理位置邵阳市位于湖南省湘中偏西南,处于资水上游,北与娄底地区毗邻,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本省的永州市交界,西与怀化地区相连,东与衡阳市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05。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历来就是通往云南、贵州、广西和湘西南的要塞重镇和湘中及湘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商业城市。三、自然条件1、气候:邵阳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

8、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等特点。境内年均降雨量13001800毫米,平均气温为16oC,无霜期262305天,年平均日照12581445小时。全年盛行风向以东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风。2、地形地貌:邵阳市处在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地的过渡地带,东部属衡邵丘陵盆地,西南为雪峰、南岭山系,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市区人口与经济邵阳市辖八县一市三区,即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绥宁八县和武冈市及双清、大祥、北塔三区,市域面积20830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市总人口万人。

9、其中邵阳市市区人口6万人,面积411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GDP为3853元,同比增长8.8%(比上年增加311元)。其中市区内生产总值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分别为34361万元、82670万元、81377万元,人均GDP为3131元,同比增长9.6%(比上年增加275元),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五、城区商业发展概述邵阳城区自古为湘中及湘西南的传统商埠。鸦片战争前,境内盛产的土纸等手工业品和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茶叶等土特产品,多在此集散,粮食交易亦较活跃。鸦片战争后,洋货渐次输入。江西、福建、陕西等

10、省及省内长沙、湘乡、衡阳、新化等地商贾陆续来此经商从业,并逐渐形成商业行帮。江西人多营药材、首饰,陕西人多营皮毛,湘乡人主营布匹、南货、杂货。皮毛交易不仅辐射境内各县,而且吸引湘西及贵州、广西、云南的肩挑小贩至此,成为西南各省的皮毛集散市场。此外,土纸、煤炭、大条钢的交易流通亦是大宗,通过资江运销省内外。用毛板船沿资江水运煤炭至益阳、汉口等地,先卖煤炭,再将空船卖给拆板厂,这种独特水运方式持续百余年。黄花菜、晒烟、干辣椒等农产品的外销量也较大。随着长沙、岳州的开埠,外来商品日渐增多,既有洋布、绸缎、钟表、书画,也有瓷器、海味、糖、盐。盐业实行官督商运,宝庆府城中有盐商20余家,年销盐25000

11、吨。宣统年间,始建商务局,商业行帮堂会均成其基层组织。宝庆城内有粮食、绸布、国药、生皮、南货、盐业、山货、杂货、烟酒等20多个行业工商户2000余家。民国时期,境内商业随着时局变化,各业经营时起时落。民国33年(1944),邵阳县城商业门店大多被日军焚毁,损失惨重。至民国38年9月,邵阳县城商业由抗战初期4000余户减少到2300余户,市场萎缩,商业凋零。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暴涨,市人民政府采取低价抛售粮食、棉纱、棉布等物资,实行商品棉纱配售,议定肉价等,各种物资零售价格相应下降。国营商业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管理,逐渐控制批发市场,经营比重逐渐扩大。1952年,境内设立国营零售网点142个,职工1

12、635人,国营商品纯销售额1042万元。1953年,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营商业在市区相继成立花纱布等10大专业公司。1954年实行生猪派购和棉花、棉纱、棉布统购统销。至1955年8月,国营商业掌握日用工业品批发业务,开始实行“三固定”批发体制。1956年,完成对城镇私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由初级形式的代购、代销、经销发展到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市区组成公私合营商店279个,1851人;合作商店48个,1165人;合作小组78个,1614人。并逐渐归口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管理。地、市分别成立商业局,这年,境内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形成。1958年,国营商业机构合并,市区和县城合作商店

13、、合作小组并入国营商业,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局面。商业部门开展“大购大销”活动,盲目收购大量不适销和质次价高的产品,造成境内商业系统库存积压。1960年积压2146万元,其中有问题商品541万元。1961年,由于商品货源少,境内实行凭票供应的商品达43种,凭票商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的70%。1962年,高价商品销售金额占总额的1/3,境内国营商业纯销售6101万元,其中市区3617万元。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逐步减少高价商品销售,至1965年,境内国营商业网点达到658个,职工8443人,其中市区国营商业网点222个,职工4544人。因取消高价商品销售,故实际商品销售量增加,总销售金额减

14、少。境内国营商业纯销售6088万元,其中市区3162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国营商业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废弃,化妆品、工艺品等日用消费品被视为“资产阶级用品”,经营品种单调。商业经营网点减少,城镇市场管而不活,流通渠道单一,“买难卖难”、“住店难”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国营商业在工矿区开办厂管商店,市区发展街道“三代店”。1970年,境内国营商业纯销售12331万元,比1965年增长1.02倍,其中市区6708万元,比1965年增长倍。70年代后,城镇人口增多,家用电器、化妆用品、塑料制品等新产品进入市场,商业网点有所增加。1975年,境内国营商业网点增加到1128个,职工99

15、55人,其中市区网点342个,职工4404人。境内国营商业纯销售19603万元,其中市区8252万元。1978年,境内国营商业纯销售达到2020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三多一少”的的商品流通体制,国营商业部门进行一系列改革,放宽购销政策,减少计划管理商品品种,取消猪、蛋、鱼、禽的派购,提高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价格,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1983年,国营商业为适应新的情况,增设批发机构,市区国营批发机构由1982年33个扩大到63个,县、区下伸批发点由1982年的12个增至51个,国营商业销售、批发给个体商贩和集体商业户的金额占19%。1985年,市场进一步开放,取消工业品的统购统销,工厂可以自由销售,商店也可以直接向厂家进货,形成多家经营的局面。国营商业为加快自身改革,普遍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加快网点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