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076696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12、(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五、(22分)14、“吞咽”的含义:尽情的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15、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1

2、6、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意思答对即可。17、(1)j“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k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12.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

3、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14.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15.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点。16.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

4、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17. 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和“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III)12(8分)(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5、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五、(22分)14(4分)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15(6分) 有三个方面: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涧的气象。16(4分)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

6、值。17(8分)(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2)“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12.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一种自然平和

7、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

8、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2007年普通高等学

9、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12(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五、14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15(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16表现手法:比喻、拟人

10、、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17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12、(8分)(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

11、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五、(22分)14、(4分) 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15、(6分)(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16、(6分)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

12、桑,凄凉悲惋。17、(6分)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12、(8分)(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

13、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五、(22分)14、(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5、(4分)(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16、(6分)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

14、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17、(8分)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问: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12(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

15、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考点】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2)【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考点】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感情。14【答案】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文章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15【答案】(1)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