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07343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内科按摩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心脑系病症细目一 不寐要点一 、 定义要点解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重者彻夜不寐,并伴有头晕、头痛、乏力。要点二、 病因病机要点解析:不寐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上导致不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伤于脾则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神失所养则不寐。2、阴虚火旺,肝阳内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 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则不寐。3、阳不交阴,心肾不交: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

2、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心火亢盛,上扰神明则不寐。4、胃气不和,夜卧不安:饮食不节,伤及肠胃,素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以致卧不得安。5、心虚胆怯,心神不安:遇事易惊,决断无权,心神不安则不寐。要点三、 临床表现要点解析1、肝郁化火: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面红目赤,便秘发黄,舌红苔黄,脉弦数。2、阴虚火旺: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3、心脾两虚:失眠多梦,易醒难复眠,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4:、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

3、烦多梦,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5、心胆气虚:失眠多噩梦,易惊醒,心悸胆怯,遇事易惊,舌淡,脉细。要点四 、按摩治疗要点解析1、治疗原则:平衡阴阳,镇静安神。2、主要穴位:太阳、安眠、头维、率谷、百会、风池、心俞、肾俞、膏俞、肝俞、神堂、内关、神门、涌泉、三阴交、华佗夹脊。3、施术手法:推法、按法、拿、揉、滚、拨。4、手法操作:(1)双掌沿膀胱经从肩推至跟腱,或沿胆经从两胁推至踝部。(2)双掌重叠按压背腰部膀胱经内侧线,双拇指拨揉背腰部膀胱经内侧线(以心俞、肾俞为重点);双拇指交替按压胸1-7段。(3)单手多指揉拨肩胛区华佗夹脊两侧骶棘肌,单手小鱼际揉

4、以上部位。(4)掌揉、多指拿揉下肢后侧。(5)拇指分别在两侧涌泉穴做一指禅推法。(6)双拇指分推印堂到太阳,揉太阳。(7)单手多指拿揉头顶两侧胆经路线,双手四指并拢同揉两侧太阳穴区;两手中指同拨两侧颞浅动脉。(8)双手掌左右对挤两颞部。(9)揉挤、摩颤小腹,点神门、三阴交。5、对症加减(1)肝郁化火者,重揉肝俞、胆俞穴区,多指揉辄筋、日月、期门、搓两胁。(2)阴虚火旺者,单拇指擦百会,横擦肾俞、命门、拇指按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擦涌泉。(3)心脾两虚者,重揉膈俞、脾俞、胃俞、肺俞;叠掌揉小腹,按揉足三里。(4)痰热内扰者,双拇指按压足弓脾经路线,多指揉大包;点中脘、丰隆、轻推督脉。(5)心

5、胆气虚者,重点按内关、神门。细目二 、 中风后遗症要点一、 定义要点解析:中锋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后遗症指中风之后留下的遗留症状,临床上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要点二、 病因病机要点解析:中风的发生与肝肾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多责之于虚、火、痰、风。其后裔症状则多属于气虚血瘀,脉络阻滞,筋脉失养,以致萎而不用,发为失语及不遂。可依据是否有昏仆不知人事之症以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要点三 、临床表现要点解析1、面瘫:为中枢性面瘫。多出现在急性脑血管病时,面部肌肉麻痹、瘫痪、功能障碍(

6、瘫痪仅局限于对策下面部表情肌,而上面部表情肌运动多于正常)。2、半身不遂:以肢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其瘫痪程度可轻可重,以病灶的部位及大小而定。多以单侧肢体瘫痪为主,亦可以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或单一肢体、单个肌数瘫痪。3、语言障碍:以语言不利为主要表现。以病灶部位、大小的不同,语言障碍的程度亦不同。部分患者可无语言障碍,多数患者可吐单字或说简单短句,亦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完全性中枢性失语。要点四 、 按摩治疗要点解析1、治疗原则:养血和营,行气通络。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殷门、委中、承山、脾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天宗、肩贞、曲池、合谷、肩髃、阳池、四神聪、

7、风府、哑门、风池、太阳、人中、承浆。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滚、拨、叩。4、手法操作(1)单掌推、双掌跟或肘分压、前臂揉、侧掌滚脊柱两侧,以患侧为重,注意局部取穴。(2)前臂揉臀部大腿后面,多指拿揉大腿后肌群;拇指或肘尖按压环跳、殷门、委中、承山、肘尖拨承扶。(3)两手空掌有节律的叩击殷门、委中、承山三穴,以委中为主。(4)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踝关节前后,做对揉、对搓、端提动作,并施加外力强迫患者做关节内翻、外翻、跖屈、背伸动作。(5)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握其手腕,使其上肢伸直,另一手侧掌滚上肢部;双拇指重叠揉拨三角肌中点;双拇指对按云门、天宗;单拇指按、压拨肩贞、肩髃

8、、曲池、合谷。(6)术者两手分握患者肩部和手腕,令其做肩关节后伸动作,牵拉腕关节至手,顿拉上肢;改用双手握拿肘、腕部,做肩关节环转,提抖动作。(7)患者仰卧,掌揉下肢前外侧肌群的肌肉,双手虎口着力压颤膝关节上下;拇指压拨鹤顶穴;用空拳分别锤击髀关、梁丘、足三里穴,每穴50-80次。(8)两手分握患者膝踝关节,做髋关节屈伸、环转和膝关节引伸动作。(9)患者仰卧,单拇指重揉百会、四神聪;双拇指分抹额颞;双手多指分揉两颞部;双拇指交替按压督脉后顶至神庭一段;多指上行揉面部肌肉;双手食指同时压拨人中、承浆。(10)拿揉颈肌;拇指或食指分别按压风池、风府、哑门;多指捏拿肩井。5、对症加减:面瘫者,采用面

9、神经瘫痪治疗手法;半身不遂者,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但刺激量不宜过大,应由小到大逐步增加,并注意患者血压变化和全身反应;语言障碍者,应配合舌诊治疗,必要时揉捏牵拉舌系带,并进行训练,以开窍治疗,恢复功能。第二单元 、 脾胃肠系病症细目一、 胃痛要点解析: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要点二、 病因病机要点解析:胃痛的部位虽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临床上导致胃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克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致胃气壅滞,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而痛。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

10、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导致脾胃受伤,或过服寒冷药物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煦而发生疼痛。若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过服温燥药物,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亦可发生疼痛。要点三 、 临床表现要点解析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暖则痛减,遇寒则痛剧,伴口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2、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3、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大便不畅,每因情绪因素而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沉弦。4、脾胃虚寒

11、: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劳累或受惊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便溏,手足不温,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5、胃阴不足:胃痛隐隐,灼热不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6、淤血停胃:痛有定处,拒按,多为刺痛,食后痛甚,或见吐血及黑便,舌紫黯,脉涩。要点四 、 按摩治疗要点解析1、治疗原则:和胃健脾,行气止痛。2、主要穴位:脾俞、胃俞、肝俞、三焦俞、中脘、梁门、天枢、梁丘、手三里、足三里、解溪、内庭。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滚、擦、拨、摩。4、手法操作:(1)单掌推、叠掌揉、双掌跟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背部膀胱经内侧线膈俞至三焦俞一段。(2)单掌跟着力,依靠腕关节做手掌

12、晃动做,带动掌跟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3)双手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4)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擦两侧胃俞穴,擦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5)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线路,掌跟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6)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7)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挤轮状揉腹部,注意局部取穴。(8)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做抖颤动作。(9)用拇指或小鱼际

13、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兼取梁丘、解溪、内庭、内关、公孙等穴。5、对症加减(1)寒邪客胃:直擦左背(第7-12胸椎旁),对按胃仓。(2)肝气犯胃:加揉辄筋、日月、期门,搓两胁。(3)脾胃虚寒:加横擦(第7-12胸椎旁),直擦督脉(第7-12胸椎旁),揉章门,按揉足部脾经。细目二 、 泄泻要点一 、 泄泻的定义要点解析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要点二 、 病因病机要点解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有关,临床上导致泄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发泄泻,其中以寒、湿、

14、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其中尤以湿邪为主,因脾喜燥而恶湿,故外来湿邪最易困脾,使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其他外邪除了侵袭皮毛肺胃之外,亦可直接影响于脾胃,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引起泄泻。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致宿食停滞,或恣食肥甘,过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发生泄泻。3、情志失调: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致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运化失常发为泄泻。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及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

15、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要点三 、 临床表现要点解析 中医学在临床上吧泄泻分为暴泻和久泻两种。暴泻多偏于湿盛,久泻多偏于脾虚。1、暴泻(1)寒湿泻:发病较急,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2)湿热泻:腹痛即泻,泻下灼肛,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或泻而不爽,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3)伤食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2、久泻(1)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少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脾肾阳虚:又名五更泻,每在黎明之时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畏寒,下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3)肝气乘脾: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要点四、 按摩治疗要点解析1、治疗原则:调理三焦,渗湿固涩。2、主要穴位:脾俞、三焦俞、大肠俞、次髎、盲俞、天枢、关元、气海、手三里、足三里、太溪、照海等。3、施术手法:推、按、拿、揉、颤、擦、拨。4、手法操作:(1)双掌沿督脉路线从长强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