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071470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角的始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写结合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喀喇沁旗美林中心校 李昌作文教学可以这样理解,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写作的秘诀是多练、多改,因此,一定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说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那么,阅读就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不仅需要直接经验,而且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阅读的过程就是吸收间接经验,并且积累语言、形成语感的过程。阅读多年流传下来的名家名作,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阅读中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生要搞好写作,必须广读书、读好书,读书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积累的语汇越多,写起作文来就会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

2、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就会妙语连珠、笔下生花。苏霍姆林斯基通过15年的研究总结出这样一些数据:“14年级要朗读200小时,默读200小时,以每分钟300字计算,读4万字才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这就说明阅读对写作是多么重要,读写不结合行吗?大牛群乡厉国军“从模仿到创作”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模仿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读书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没有模仿谈不上创作,模仿是前提、是基础,创作是结果、是归宿。诗仙李白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说这两句诗的前面如果加上两个条件关系的连词,那就是“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没有“读书破万卷,哪有下笔如有神”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3、。他也强调了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条件,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读书破万卷,哪有下笔如有神?当然这个“破”字非常重要,“破”就是理解感悟,简单地说就是读懂、读通、内外吸收,并内化了的东西。毛泽东一部二十四史部了一辈子,可谓烂熟于胸。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学生,就是因为他写了一篇赤兔马之死的文章,可谓一篇文章得锦绣。就是因为他一部三国演义读了四十三遍。熟才能生巧,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写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揠苗助长,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是要不得的。原始人用的石器需要磨制,所用的火种需要钻木才能获取。如果说现代技术可以速成,面粉可以快速发酵,水泥可以快速凝固,而写作却不能急于求成,包医百病是不行的。“三天的功夫在

4、眼里,三年的工夫在心里”,也说明了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开始可能是机械地模仿,后来慢慢的就有了创新,抄一家可能是照搬,抄百家就是研究了。像蜜蜂只有采过百花,才能酿出蜜来。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认真细致地去观察,而且要善于对生活的观察,去观察自然、社会。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世间万象、皆可入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喜怒哀乐、雅俗共赏,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学,走万里路是观察、是实践。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乏其例。有的学生闲来无事去观察蚂蚁,黑蚂蚁、红蚂蚁、黄蚂蚁,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观察他们的外貌特征,把他们抓到一起,看他们怎样撕杀

5、格斗,通过观察,写出了黑、红、黄大战的作文,读来妙趣横生,很受启发。到了秋天,有的学生到森林里去采蘑菇,他们观察松树、松蘑、红蘑、灰蘑、白蘑等,他们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一排排松树像一把把撑开的伞,蘑菇在伞下乘凉;又像一座座绿色的塔,颜色各异的蘑菇,在塔下观山景;捡起这个又看见了那个,那个还来不及去捡,另一片蘑菇又出现在眼前,真有点儿应接不暇了。”有的同学去观察秋天的玉米,写出了这样的片段:“那一排排的玉米,向列队等候检阅的士兵;一阵风吹过,亭亭玉立的玉米,又像翩翩起舞的少女,随风摆动,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有的学生去观察土豆,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土豆挤挤挨挨得像一群胖娃娃,你不让我,我不

6、让你的拱出地面,有的还晒清了头,急着等候农民伯伯来收获”。还有的同学长时间的观察自己养的两只狗,写出了这样的片段:“我家养的两只狗,一只六亲不认,来人便咬,主人去看着,它也不听,咬不到人就咬身边的木棍、柴棒,把嘴扎出了血,它也不嫌疼;另一只却温顺可亲,不管谁来,它都不咬,还走上前撒欢,扶着客人往起站立,蹭客人的大腿,舔客人的手,摇着尾巴,着实讨人喜欢。”观察朝夕相处的亲人、左邻右舍、邻里之间,观察社会的变化、周围的环境变化,观察大自然中的变化,观察门前的绿树、林边的小河等等,这不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吗?当然,观察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时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把观察到的事物、现象记录下来,整

7、理成稿,不是很好的作文吗?勤练笔,只靠几种什么方法是写不好作文的。钢琴家之所以弹得出美妙动听的乐曲,靠的是辛勤的苦练;书法家之所以创作出让人赞美的书画作品,靠的是无数次的描红、临帖、创新。习作,没有什么高效、省时、速成的方法,只能是多读、多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分析名家名篇的精巧构思、良苦用心,其目的就是模仿,但在模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意去写,敢于去写,大胆的去写,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方法方面的点拨,这叫做先放后收,是习作的启蒙阶段,用不着用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不必讲一些开头、结尾、构思、立意,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厌恶感就行。初

8、中阶段是收的过程,学生有了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后,再去给一定的规范,这是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练也要讲究一些方法,要搞好单项练习,如,写外貌、内心、语言就像一个成熟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先练好运球、传球一样,由分步到综合。练笔的形式要多样,如缩写、扩写、改写、续写、写片断、写局部等等。由片段发展为整篇、直至长篇都可以。总之,形式越多,学生的写作兴趣越高,思路就越开阔。概括起来,就是写得篇数要多,写的形式要多。写得多了,自然就产生了悟性,熟能生巧了。最后就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眼前为之一亮、心里为之一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多修改。古人有“吟成一句诗,拈断数根须”的格言,

9、曹雪芹写红楼梦,还增删五次,批阅十载,马克思、恩格斯写资本论还合作了四十年,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不但要多修改,更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如:自改、互改、群改、群评,作文写十篇,不如一稿改十遍,学生在改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时还要师生互动,一人读文大家听,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提出修改的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把文章改好。互改、群改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对照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完善了自我,达到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思维互动效果。因此,“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要搞好作文教学,没什么捷径好走,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广读书、善观察、勤练笔、多修改,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