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资料3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06563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际关系资料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代际关系资料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代际关系资料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代际关系资料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代际关系资料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代际关系资料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际关系资料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变革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及其产生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经学院教授 王树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变使代际关系产生磨擦和养老关系日趋淡化,如何 化解社会不断变化中的代际矛盾冲突,关系到家庭安定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问题。研究随着家 庭伦理观和代际关系在新时期、新时代产生的变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 关系走向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一、代际关系的界定及其内容“代 ”是指世系的辈分,他是在时间刻度上对于不同时期人的一种划分。一般用代际间 隔即 代与代之间在时间上的跨度来表示。处于不同时期的“代”,代际间隔是不同的,有的 十几年,有的二十几年,甚至更长。从代际间

2、隔的实际发展脉络看,代际间隔有延长的趋势。1、代际关系 在此所研究的代际关系是指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配与共享、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 道德义务的意识与承担等诸多中间媒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呈现出不同态势的胶着状 态,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代际关系。代际关系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入手,可以包括不同的范 围和层次。从微观的角度讲,是家庭内成员间的关系。它包括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最基本的亲子 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亲子关系。更为准确地说是后期亲子关系。所谓后期亲子关系是以个人生 命周期为视角,将亲子关系分为成年亲代与未成年子代之间的“前

3、期”亲子关系,成年亲代 与成年子代之间的“中期”亲子关系,以及老年亲代与成年子代之间的“后期”亲子关系。见图 1)图 1 亲子关系逻辑示意图亲代成年成年A老年4ki1子代未成年成年成年前期中期后期时间从宏观角度讲,代际关系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交换、转移和传 递的形式,以及承担义务与分享权利等方面。大体来说,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不同代次的 转移和传递有三种形式,即代际之间的转换;代内转换;和时间性转换(见图 2)。代际之 间的转换就是不同代次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包括个人或社会公共财产的继承。这种关系必须 发生在不同代之间,这是代际关系概念的核心。代内转换是指同一代内不同收入阶层、

4、不同 社会角色者之间的商品、劳务、货币的交换关系。时间性转换即发生在不同代之间,也可以 发生在同一代内,它是某一时间内积累的财富转到另一时期内使用或消费3。图 2 不同代次的转移和传递形式我们所研究的同期人代际关系中,未成年人与老年人主要角色是被抚养人口,成年人的 主要角色是抚养人口,他们在代际交换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一方面要抚养下一代,另一方 面又要赡养老年人。抚养下一代是对未来进行投资,而赡养老年人实际上是偿还上一代在其 未成年时对未来的投资。对未成年人的投资,也就自然产生了对老年人投资的回报问题。从 理论上说,老年人的消费是过去生产的延期支付;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消费依赖于现 在年轻

5、人的生产。当然在资源的代际传递中还含有量的变化问题。任何一代人终身福利的大 小都与未来一代人的福利有关。任何一代人要追求自己终身福利的最大化,这就必须在其成 年时期努力扩大生产,增加对未来的投入,否则,他们将无力养育后代,无法确保自己晚年 的生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代际交换,积累了财富,扩展了创造财富的能力,从 而使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代际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 体系的建立,代际关系日趋复杂,代际关系由家庭内化转为社会外化,超出了家庭问题范围 而成为社会问题,从家庭范围扩展到社会,代际矛盾外化,代际关系社会化。2、代际关系的内容代际关

6、系是涉及多方面有价值资源的双向支持和交换的复杂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代际关系涵盖的内容是有所区别的。从微观家庭角度出发,代际关系的内容包括经济支持、 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互惠以及亲情、情感的沟通和慰籍,见图3;从代际关系涉及的主体 出发,则包括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祖孙关系等直系血缘关系和非直系血缘关系;从代际 关系发生联系的中介出发,包括金钱、物质、时间和情感等。从社会宏观角度出发,包括同 期的老年中青年少年代际间的生活资源分配关系,社会成员间的代际互惠关系,代 际经济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代际精神利益关系。在此主要从家庭的角度阐述代际关系的内 容。(1)经济支持所谓经济支持是一个相互的过

7、程。一般地,我们将财富从子女流向父母的过程定义为 供养,将从父母流向子女的过程定义为抚养。在一个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供养和抚养 分别占据不同的地位。经济支持的流动方向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但随着社会养 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代际关系中的经济支持在家庭中不再单纯是单向的,更多地表现 为双向的(见表2)。代际关系由家庭逐步外化到社会,也就使得代际经济关系复杂化。(2)日常生活照料的互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一般经历自我照料、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家庭成员或社会养老机构完 全承担照料的过程。因此,笼统地说,老年人在晚年需要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帮助,这样 的结论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老年人健康状况允许

8、的前提条件下,老年人和其子女在生活照料 和日常服务方面更多地表现为以“互惠”为特征。但随着年龄的增高,体质日趋下降,健康 问题突出时,才需要代内或代际之间提供照料。(3)亲情、情感的沟通在现代社会中,因为角色的转变,生理机能的限制,使得老年人接触社会和外界的机会 要较从前少得多。使老年人极易形成孤独感和被排斥感。只有来自于家庭的亲情和情感的沟 通和相融,才能消除老年人心里的孤独感,使他们觉得自己依然有用和受重视。另外,从子 女的角度讲,同父母的感情沟通也是必要的。父母作为社会活动的曾经参与者,必然积累了 相当的人生经验,遇事向父母请求帮助、提出的参考和建议,对于子女而言,仍然具有实用 价值。亲

9、情和情感的沟通,从行动主体而言,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并不是某一 方善意的施与。下面用图形3 对于以上论述做形象的总结图 3 代际关系的内容二、代际关系新走向1、分而不离的代际关系家庭自古即形成了敬老养老的传统,因而,长期以来,中国老人的供养主要以家庭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 方式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模式变化显著,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的现象较为普遍。 应该强调的是:尽管养老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有别于西方国家代际之间完全 独立的居住方式。独立居住的老年人与其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居委会或同一个区的比例很高。 两代

10、人居住距离较近,代际之间既可以互相独立,生活自由,同时又可以经常来往,为两代 互相帮助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分开居住但彼此仍然互相照顾与关心,又适应两代人各 自的需求,维系代际关系的双优局面,保持着和谐的代际关系。2、民主和谐的平权家庭代际关系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变革、商品经济和现代化信息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事态度、生活方式随社会发展,不断裂变而重新组合,由于每个 人社会程度的差异,变裂组合有快有慢,形成了“代沟”。年轻人有超前意识,易于接受现 代观念,变裂组合较快,而老年人则反之。现在一般的老年人能够正视与年轻晚辈的代差, 也在努力参与社会,继续终身学习

11、教育,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 既定的思维定势,加速变裂组合速度;改变教育子女的方法,尊重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更 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有各方面的合理选择权利;尽量做到与子女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 解和尊重,减少分歧和差异,建立平等、民主、温馨、和谐的新兴家庭代际关系。3、隔代抚养关系增加 近十多年中国隔代户与日俱增,这种隔代家庭主要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生活在一 起的户型。隔代户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人口社会流动增加,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对于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来说,他 们的待遇并没有城镇居民化。其子女不能在城镇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去接受教育,即便能 入学,需要

12、交付昂贵的赞助费或学费,很少农民工能负担得起。孩子只能由祖辈照顾和抚养。(2)城镇双职工的孩子无人照顾,为减轻家庭负担,把孩子送到父母家长期居住而形 成隔代抚养。(3)情感需要。老年人退休后,每天赋闲在家,容易感到冷清寂寞,子女各自有自己 的工作和生活,无暇陪伴父母,孙子女可以给老人带来精神寄托,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于 是老人主动要求为子女照顾抚养孩子。(4)补偿心理。老人退休前忙于工作,对子女照顾相对较少。孙子女出世后,子女工 作紧张忙碌,没有精力带孩子,或带孩子缺乏经验,给老人提供补偿机会。4、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尊老和爱幼是同时被强调和关注的,处于中间地位的中年人

13、要对他们给予同等程度的关爱与照料。可以说,代际关系的重心支点处于中间位置,中年人 就是代际关系重心支点的承担者。但近年来,出现了关注下一代甚于关注上一代的代际关系 重心下移的现象,即表现为尊老不足而爱幼有余。所谓尊老不足,指的是“孝亲”观念的淡 化以及对老年人的情感疏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现实中一些子女对老人实行“三点式”策略。即生活上对老人依赖一点,使之成 为不拿工资的保育员或钟点工;经济上对老人刮一点,使之成为小夫妻的银行刷卡机;手头 上对老人紧一点,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接济老人。更有甚者,有些人成家,将老人当作婚 资的银行;添丁时,将老人当作保姆;日子红火时,将老人当作家庭包袱扔给

14、社会,还美其 名曰搞事业而无法照顾年迈的老人。这些都是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虐待。对老年人基本权利的不尊重。老人主要活动范围虽然由社会转到家庭,家庭成为 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是,老人也有享受闲暇时间的权利;有进行社交、娱乐的权利;有不 断学习,继续进步,发挥余热的权利。而不是应该成天围着锅台转或是孙辈的保姆。从而挤 掉了老人的闲暇时间和社交、娱乐的时间,使老人没有精力和时间继续社会化,发挥余热。对老人精神、情感需求的不尊重。由于老人失去了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只拥有家庭 角色,因此,老人的生活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单调、重复、缺乏新意的,老人精神生活相对 贫乏,从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因

15、此,现代的老人在追求同辈之间的沟通以及情感交 流的同时,也希望能和晚辈经常交流和沟通。尤其是那些丧偶的老人,更需要情感的慰藉。 老人的再婚就是某种情感的补偿。而老人的唠叨或抱怨则可能是一种寻求沟通的信号。许多 中青年人不仅对此没有基本的心理学常识,相反还漠视、轻视乃至歧视老人的这种需求。形 成这种“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进程和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促 使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由长者下移到儿童身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养育 孩子数量减少及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增大,儿童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项重要的生 活内容。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儿童对于父母辈和祖父母辈而言,

16、成为联络家庭亲情、 寻找感情依托的核心化载体。“隔代亲”现象在当今中国家庭生活中表现的极为明显。5、老年人代际经济关系的理性化众所周知,中国的老年群体是一个勤劳、善良、节俭的群体。辛苦一生,并非没有储 蓄来养老,只是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个消费误区,没有将本应养老的钱用在养老上。将自己 辛苦一生节省下来的钱花在子女或孙子女身上。于是出现了子女结婚,父母掏钱;子女买房, 父母赞助;孙子女上学,祖父母资助的现象。而自己将来的养老完全依靠子女“自觉的孝心”, 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老人失去经济支持、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子女能否自觉地承担 赡养老人的责任,就不得而知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带上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消除这种 不确定性,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老年人走出误区,就是经济上的自立。令人可喜的是,在老年人基本需求的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