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5064618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伊索寓言读中西学术与钱钟书绪论 闲聊波尔卡还是上不去,所以就跑到这里来练打字,叨扰了昨天是我到这个海滨城市的第六个星期天,在大街上闲逛了半天最后还是逛到了书店里,因为感觉有些累了,所以逛了一会就出去了.出去之后发现还是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又回到书店了.转了半天发现了一本小书,三联的,其实是一篇博士论文,书名叫?中西学术与钱钟书,作者的名字叫季进,他的论述对象是钱钟书.因为我一向对和钱钟书有关的东西很好奇:从前我看?围城这本小说,印象最深就是开头那段客轮行驶在红海上时的描写.还有那些俏皮话,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话多,当时我乐不可支地讲给我的同学听,他不能理解这妙处,还好似看白痴一

2、样看着我.那时候是小学五年级.后来又找到些散文看,最喜欢那章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第一次看完的时候,目瞪口呆,怎么可以这样写,他是怎么写出来的那时候是高中.再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骑车从学校骑了一个半小时到三联去找宋诗选注,没找到,很失望,回来的路上,见书店就停,居然在一间普通的书店找到了,心旷神怡.回来翻了翻前言,就放下了. 有一天又买了谈艺录,经常在宿舍点着蜡烛在睡前看,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睡前看诗话会睡地非常甜美. 最后一次我在图书馆拿起一本管锥编来翻看,看了几眼,只觉得一股气直冲百会,赶紧诚实地把书给放了回去.这些经历表明我是一名规范的钱迷,是个管中窥金钱豹的迷.因此我就拿起这本书

3、来看.我感觉挺有意思,站在和蹲在那里看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绪论.产生了不少想法.第一,博士论文以后还可以多找些来看.因为博士论文事关重大,一般作者不会怎么糊弄,功夫都做到十足,看起来比拟有收获一些.然后,有很多论述的思想让我明白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的地方.比方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了鸿渐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易经里提到的一种鸟,飞来飞去,没有居所,没有获得,飞过山峦,飞过湖泊,飞过大海,飞过旷野;这些和方鸿渐很相合,这点我长学问了;后来博士又说连方鸿渐去过的地方的顺序都和易经这些地方暗和,这个我稍有腹诽,不至于吧当然博士论文可能有的时候是要突显出学术价值的,而且有的时候也要有一些特别的写法,比方隔一阵就

4、要出现钱钟书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智者这样的字样,当然我也同意这说法,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老提他,钱钟书先生的分量不用说,都知道.我现在来谈我感觉最有收获的局部. 就是关于现象理论,然后延伸至阐述学理论.这本书绪论里说钱钟书先生治学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大量从现象上而不是从逻辑上来治学.就是说,古典的治学方式最终都是将具像浓缩,使他空洞,纯化,最后成为真理;而现象派的治学是由感受到感受,从自身出发回到自身,通过大量的现象的表述使最后的结论自然而出,到达我在的境界.作者还告诉我这在西方有专门的阐述学的理论,这是20世纪之后在批判古典学术诞生的一种理论,是和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等等有关的东西,同时指出了钱钟

5、书也是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这一段让我也明白很多疑惑.因为无论是很多我见到的思想,还是我自身的一些思想,都和这些说法有符合的地方.关于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当今bbs的这种形式,我觉得可以是这种学说的一个例证.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公平的话语权力,大家都可以随便写你想写的东西,象现象派这样的写法就很多了。值得提到的就是bbs上的影评,这是和治学有共通地方的东西,你要是经常看这些东西就会发现了很多共通的东西。现代有大批看着影视作品长大的孩子愿意进行影视解读这项工作。看过很多这样的影评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里大多数的写法都和这种说法暗合,都是从自身感受出发,从自我出发,在电影中探求,然后又回到自我。就橡书里那个非

6、常好的比喻;我们就像向镜子里窥视的小孩子一样,最终在镜子里发现的竟就是那个小我.我们从自身感受出发,最终又回归了自身.但是我觉得现在BBS的影评的质量很不高,一方面,电影是个极其复杂的东西,有无数的指向,1个人看一部电影,看了10遍就会有10种不同的看法。电影这种形式极端的暧昧,极端的没有确定性。而且,因为他不是一种个人性的活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商业性、工业性极强的活动,所以你甚至不知道你最后看到的是不是和创作者的叙述目的一致,这样的解读很容易误读,象20世纪以来的很多文化产物一样,以不可知不必知而至虚无。还有,我认为是研究者的功力缺乏造成的。拿武侠小说作比如,就好似一个没有内力根底的人去练乾

7、坤大挪移一样,开始可能图具花架子,还比拟好看.但是时间长了自然陷入死胡同.就好似20世纪科学昌明了,人文兴旺了,可是又史无前例多的人感到了幻灭,绝望,很多逻辑、信仰摧毁了,思维的过程摧毁了,一切都被解构,因为没有了古典的绝对真理,所以失去了价值参照.所以最后没有找到我在,最后只剩一个无字。拿这些和钱钟书先生比,就像神雕侠侣里杨过练剑一样,起初时呼呼生风,后来渐渐无声,后来剑啸又起,然后又至无声,反复七次,神功乃成.大家可以想见,第一次时的啸声和最后一次时的啸声都是一样的现象,但是境界差异的就太多了.我写文字的时候就有这个毛病,喜欢什么都写,什么都涵盖.最典型是写毕业论文那一次.那次是写影视的解读,总之,力有弗逮,最后就变成了抄书,辩论的时候我完全是在自说自话;后来班主任的评语上有如下评价:阐述了很多材料,看出来下了一定的功夫.很明显,不是什么好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观一下我的现象派论文。看的时候还有很多感受,不过太乱了,涂鸦,见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