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062655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案:7.2.2定理与证明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北师大版精品数学资料7.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第一环节:回顾引入活动内容: 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效果: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活动内容: 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

2、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第三环节:思考探讨活动内容: 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

3、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教学效果: 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使得学生形

4、成共识 在对前面5个命题的真伪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对命题的真假性有了初步的判断,但有部分学生误认为假命题不是命题.第四环节:读一读活动内容: 介绍几何原本、公理、定理等知识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00前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它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

5、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要的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数学书籍象原本这样编排,因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公理、定理、概念和证明的关系有关概念、公理条件1定理1有关概念、公理条件2定理2定理3 介绍本教材的公理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6、三角形全等此八条基本事实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以直接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另外一条我们将在以后认识它。此外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如果a=b,b=c,那么a=c 读一读原本与几何原本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公理化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严谨思维习惯教学效果: 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习读相结合的方式第五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活动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准确地区分命题的真假性,了解命题结构中的条件与结论教学效果:学生能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习题7.7 第 1、2、3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