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0601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xi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州犬2012级学生作业论文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专业年级学 号苏鸿指导教师二O三年六月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摘要:继陶渊明田园诗之独创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标志着 一种 新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而产生。而作为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 响的则是谢灵运。其山水诗多描绘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色,大力发掘自然美,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山水诗 自然 悲情主调 结构谢灵运(385-433),南朝刘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 会稽(今浙江绍兴),出生于东晋世家大族,乃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少好学,博览群书,兼擅诗文,其文学活

2、动主要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与颜延 之、鲍照齐名,世称“颜谢”“鲍谢”,又有“元嘉三大家”之说。宋时历任 散骑常侍,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为人恃才傲物,不容当世,元嘉十年 (公元 433 年)获罪自杀。中国古代山水诗是与谢灵运之名连在一起的。其 酷爱山水,性喜游览,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且多作于其任永嘉太守之后, 占诗作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山水诗开拓了清新自然的山水境界,情感丰富, 结构相对稳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引言一、兼具“自然“与“雕琢”的诗风历代诗评家对谢灵运山水诗风格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究竟是清新自然 之风还是雕章琢句,各有说法。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与灵 运优劣,照曰:谢

3、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迹 满眼。”显然,鲍照认为谢诗乃清新自然之风。后钟嵘在诗品中引汤惠 休语:“谢诗如芙蓉之水,颜如错彩镂金。”后世评李白之诗“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也是沿用前世评谢诗之风的说法,可见后世后世对谢诗自然之风的推崇与认可。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谢所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 诗质而自然耳。”认为谢诗“精工”。顾名思义,已将谢诗归为“雕琢”。谢 榛也指出谢诗以精工“见长”,写诗在“着力”。谢诗的自然并不是不顾辞彩,也不是完全与“精工“相对的。其自然是 与雕琢相得益彰的。王世贞称谢诗“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雕琢之极,而 更似天然,则非余子之可及也

4、。”肯定了谢之雕琢之功,但却能出人巧而返 自然。他的许多山水诗往往能做到虽事雕饰而不失自然。其山水诗的雕琢是 对自然的一种细致的描写再现,在此过程中,需要诗人精到的眼光和丰富的 文采。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首。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 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 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 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 通。本诗对于山水景物的描绘十分的细致入微。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 蜿蜒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

5、娱的群鸟,纷繁的 景物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一在读者面前展现,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 感与真实感。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是寻常、自然之景,经过诗人的刻画描摹之 后,仍不失其清新自然、生动。又如登永嘉绿嶂山中“澹潋结寒姿,团 栾润霜质。”写湖水寒气笼罩,寒气逼人,竹叶在风霜中倍加青翠,虽是寻 常之景,却显出清新独特之韵味。总之,谢灵运的山水诗既清新自然,又雕 章琢句,用精工之笔将自然山水描绘得更自然,更具亲切感。可以说,“自 然”与“雕琢”在其诗中是同行的。二、多重情感下的悲情主调谢灵运生活的时代特殊,玄言诗盛行,谢诗中不可避免地有了以礼化 情的倾向,其诗中看似单一的情感有时实是难以把握。而纵观其诗作

6、,其中 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答中书中的亲情,庐陵王墓下作中的友情,白 石岩下行径田中的世情。他的情是推己及人的,是丰富的。而且谢灵运一 生经历了宦途的坎坷,游历山川,其丰富的情感必萦注于山水诗作中。首先是对山水把玩的喜悦之情。诗人游历大好河川,喜悦之情必不可少。 如初发南城人中“弃波不缀手,玩景岂停目。虽未登云峰,且以欢水宿。” 在其弃波戏水中,透漏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又如过始宁野中“白云抱幽 石,绿筱媚清涟。”将山水之美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来,“抱”“媚”二字具 有不可言说的美妙。诗人用此二字恰到好处,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了,由此 也可凸显诗人的喜悦。其次是行旅中的孤独之情。诗人因受刘宋王朝的排挤

7、,政治失意,放浪 形骸于山水之间。游历、隐逸之中,倍感孤独。如夜发石关亭中“随山 逾千里,浮溪将十夕。鸟归息舟舟楫,星阑命行放。亭亭晓月映,冷冷朝露 滴。”既写出了行路里程“逾千里”,日夜进发“将十夕”,归鸟息于舟楫之 上,晓月高挂,朝露滴垂。这一幅行旅之图景触动了诗人心中之情愫,反映 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孤苦无依的处境,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再次是理想失意后的与世不相遇的悲愤之情。自认为有济世之才的谢灵 运在政治上却并未如愿以偿地施展其才华,始终处于边缘化,转而通过艺术 才华赢得尊重,排遣苦闷。那么其山水上必会表现出其抑郁不平之情。如宣 春渚中“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8、。久露干禄 清,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处物徒龙蠖。” 一直为“干禄”奔波,远游之愿如今才得以实现。看似内心坦荡,但结合其 遭遇、经历足可以看出其故作放达的背后,心中的郁结、悲愤之情。又如入 彭蠡湖口作于其由京城建康赴临川内史任途中,这是明用暗放。其中:“客 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诗人对日复一日的山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多年 旅程颠沛,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在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与世难容。再如 过始宁野更是如此,表达出身世不平、宦途坎坷之感,依恋故乡之情。其诗中之感远非以上所举。还有思乡、渴慕志同道合的友人之情。从 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既是借典故来抒

9、发其无人赞 赏,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的思友之情。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表示:“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李白、杜甫,激于 不能自已,其诗为百代法。”指出谢灵运之山水诗实是其发愤之作,寄情山 水,那么,也就基本确定其诗是以悲情为主调的。三、旅行日记式的结构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 喟,如同一篇旅行日记,简言之,就是:叙事写景说理(抒情)。钟嵘诗品中:“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即所见之物,皆 能入诗,胸中不缺乏丰富的思想感情,眼前没有不可入诗的景物。将所见所 感在诗中表现出来。如登永嘉绿嶂山一诗:裹粮杖轻策

10、,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 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 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这首诗是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于永初三年(公元422 年)所 写。而这一时期为其山水诗的多产期,这一时期,他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寄 情山水,大量的山水诗应运而生。本诗起笔两句,写出诗人出发之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准备好干粮,沿 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丽的山峰,表现出出游的 欣然向往之情。次二句写诗人逆流而上,寻找溪涧的源头

11、到了上岸处,兴致 仍浓。此四句为第一层,即叙事纪游。中间六句描绘途中风景,沿溪畔步行,环视两岸,修竹环合,经秋霜之 冻,愈显青翠。继续沿溪游赏,远看山涧弯曲,难辨流水之去向。身处无边 葱翠之中,不辨白昼黑夜。此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 将深山密林幽涧的气象用浅与深、明与暗、远与近的对比表现得神秘莫测、 变幻无穷。这六句为全诗的第二层,为写景,精细描摹,显现出一幅幅山林 景色。后八句的前四句说凡是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其后四句 则表现出诗人醉心于人迹罕至的山林,在孤寂中将情思寄托于老庄玄理,安 于本性,守道无为。这是诗歌的第三层,即说理(抒情)。谢诗多遵循这样的结构,

12、还有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这一结构固然好,但很难做到景与情的水乳交融之态,重视山水景物的完美 刻画,却使之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而且所抒发的感情有玄理成分。四、自然意象营造下的声光色交融统一的艺术世界。谢灵运在山水诗中尽力去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所见的每一 个细节,而且不遗余力地用独有的诗歌语言去描绘,力图将它们真实的表现 出来。如泰山吟:“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岝崿既崄巘,触石辄千眠。” 中连续的自然景观组成的字面意象的叠加,让人感到泰山之壮美,直插云霄。 读者观其字,可以冥其象,可以听其音调,然后会意,对景物的特征产生一 些直觉感受。又如七里濑中:“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13、。石浅水潺湲, 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描写出水流浅浅,夕阳在山,落 叶纷纷,归鸟相呼之状,这其中有流水、鸟叫之声,有夕阳之微光,落叶、 群鸟之色,声光色完美交融,形成一种荒凉而凄厉的氛围,传神的写出了孤 客在荒江野山中奔波的哀苦心情,其中之景莫不是真实存在之物。又如入 彭蠡湖口中:“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 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回合”“崩奔”之动态,月下哀狖,“绿野秀”“白 云屯”鲜丽的色彩搭配,相互映衬,互相融合,镶嵌完美。再如初往新安 至桐庐口中:“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克喜。”江 流与群山一样旷远,云霞与日色相互映照、争

14、媚,江南山水明丽之貌宛然在 目。诗人在此以极其细腻、明艳的笔触,赋予了景物极其光鲜的色感,以及 江水涌动、万物争妍的声感,云日照媚的光感。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景物总能和谐共处,相互交融。对山水物象的声光 色能够灵敏把握、传神表达。树影山光、云貌草色的交融成为谢灵运山水诗 不朽的艺术魅力。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也令其主观情感增色不少。五、结语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诗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个把自然界的林泉山水当作主要审美对象而进行大量创作的著名诗人。以成 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他寄情于景中,创造出新的审美 意识和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心。”的新特征。 他的一系列努力,为山水诗展现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对后世尤其是唐代山水 诗的影响颇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对后世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刑宇浩谢灵运山水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53 唐超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J】北方文学2011.( 10).51-524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陈书良六朝十大名家诗.【M】岳鹿书社.1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