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体会(6)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503853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修心得体会(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研修心得体会(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研修心得体会(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研修心得体会(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修心得体会(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修心得体会(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修心得体会紧张而又忙碌的个人研修时间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培训中,每一天我们都认真聆听专家讲座,详细的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探讨评论,与名师对话、与专家对话,虽然时间短暂,通过培训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细思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的声音、形象久久回荡在脑海,永不退却,使我充分理解到学习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思想,比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教授们的讲课中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实行操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哲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次培训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下面我谈一下自己

2、的学习与心得体会。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1、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2、教师应该细心观察、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助中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3、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自我觉察水平来促动水平发展的手段。二、教师要尊重学生,悦纳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最难教、什么样的学生最难改变、什么样的学生最让老师头疼没有自尊的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保护、唤醒学生自尊的必要条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必然要求。尊重学

3、生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不以粗鲁的方式在身体和情感上攻击学生层次2:一般情况下以公平、关心、体谅等态度对待学生层次3:在特殊情况下以“专业”的方式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照顾学生的体面和尊严。三、教师需要一股静气。当前的教师确实需要向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所说的那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现在的有些教师常年与书店无缘,仅凭一本教学参考书来教学,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狭窄的,这样的老师早晚会被社会淘汰。我们当前的教师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静下心来细

4、细地品味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四、教师要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给我们培训的专家,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实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别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持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持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学需要教师持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

5、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所以,以后我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很多专家都提到:“教师要有反思意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教师反思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也是研究、提升的过程。理论在反思中深化,知识在反思中丰富,方法在反思中修正,风格在反思中形成,机智在反思中生成。教师不但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也要反思别人的经验教训。今天的教学是在反思昨天教学的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明天的教学也必将在今天的教学和反思中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逐步发展。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在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或者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持续地反思。只要我们持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名师。本次培训活动,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增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