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5027049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4(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社会是人类文明程度的象征,而生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但是,无论社会多么发达,生活如何丰富,它都将依赖人的存在,说到了人,在远古也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也好,尤其是在近现代社会,人们不可回避的是人性的丧失和再现。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的主题。在这里,我们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五彩斑斓的人性之门内呈现出了不同的人性色彩。本专题分的三个板块:“灵魂的对白”“美与

2、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这三个板块下选了别具特色的三篇文章,虽有共同的“人性”主题,但在具体主题思想上,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各有各的不同。雷雨(节选)以话剧特有的台词语言,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为主的戏剧冲突,给读者上演了一部表现人性中的真与假的复杂关系的悲剧;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则以小说的纯文学视角,借助于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叙写了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辛德勒名单(节选)则以电影剧本的形式,探讨了人是怎样凭借人性来战胜兽性,以免掉进恶的深渊。具体到文本中,即通过描述辛德勒的思想转变来再现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对抗。具体分析见下表:课文教学要点人文思想内容表达、语言特色雷雨(节选)(话剧)

3、(曹禺)探讨剧本悲剧性的原因社会性、性格性、阶级性等表达上:节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戏剧情节中将故事推向高潮。语言上:体现了戏剧的特点,人物台词极具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小说)(雨果)体会小说中传达出来的美与丑的人性表达上:小说总体上采用了场面描写。在大场面下,又不同程度地分了许多的小场面,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另外,小说主要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鲜明而又有力度。语言上:简朴中带有讽刺意味,严肃中显出幽默特点。辛德勒名单(节选)(电影剧

4、本)(史蒂芬蔡利安)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来了解人性的复苏表达上:主要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和“黑白”色调来使得电影结构多线并进,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语言上:用电影语言来讲述故事,使场面更具可观性和真实性,还有耐人寻味的道白,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的思想发展历程。写作知识和写作实践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开掘与立论,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文体是影视评论写作。本专题有一次结合课文学习的讨论会,要作好准备,加强指导,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写影视评论,能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手

5、法方面展开分析评论。2分析评论中,要抓住一两个点展开;要写出独特感受,提出独到见解。教本专题课文时应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鉴赏,体味人性之美,分析他们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戏剧、小说及电影剧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写法,并学习借鉴,学会怎样用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人性。鉴于本专题前3篇文章篇幅都较长,情节比较复杂的现实,教学中,先考虑用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整体情节;然后抓住重点的段落和主要的问题运用“评点”的方式来探讨问题。(“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法,阅读中对内

6、容、表达方法的点滴体会、领悟、得失等都可随时记下,从中体现出评点者的审美旨趣和欣赏观点。)另外,在讲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评点。灵魂的对白雷雨(节选)教材概述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上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社会的黑暗。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

7、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重

8、点:周朴园、鲁侍萍、蘩漪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难点:通过剧情加强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深刻认识。思路方法一、教学整体设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里所说的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周朴园和鲁侍萍、蘩漪既有性爱关系,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的矛盾及主要矛盾,矛盾斗争的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分析人物性格准备条件。剧本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就是借助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语言成为人物个性、心理的声音外化。雷雨中

9、的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的特殊身份。雷雨中的语言几乎都是直白的口语,却给人深思的余地,让你感觉到它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有着那么多的弦外之音,能把人物内心的隐秘揭示出来,所以,在分析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深沉内涵,挖掘出语言的隐性意义。剧本为了演出的需要,还经常有舞台说明的文字,说明时间、地点、布景、灯光、道具、人物特征、舞台动作、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舞台说明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但通过分析舞台说明中某些关键性的文字,对

10、于理解人物性格很有帮助。课前请学生读完全部作品。二、教学时数本课运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拟用2课时。三、课前准备指导学生阅读雷雨全剧,课前发下阅读补充资料。听课文节选部分录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观看雷雨录像,了解故事情节。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2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3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

11、人文情怀。第1课时导语设计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段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教师: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不归路。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教师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请三四位学生谈对周朴园的印象。教师: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上个世纪60年代,有位著名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且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

12、雨这样的作品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先生。我们知道,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中学时代开始构思,在他大学毕业时,也就是在他23岁时创作完成的。那么,这样一部“年轻”的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赢得了大江健三郎先生这样高度的赞誉,成为他眼里丰碑式的作品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幻灯片显示)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显然想要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剧本而言,第一要素是什么?语言。难怪,钱谷融教授有这样一种感觉: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

13、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惊奇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曹禺先生正是用他精致的语言为我们创设了一个个精妙的艺术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几个语言片段,来进入钱谷融先生所说的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

14、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2基础积累积累掌握下列词语:郁热烦躁涔涔惊愕窟窿略见一斑谛听伺候恻隐人性的错位重复品读雷雨,可以得出一个“有关因果的推论”,即在周家的四个人物身上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一个共性的东西;也正是这个共性的东西,导致了他们有着相

15、同或相似的命运。这个共性的东西就是人性的错位。对于人性而言,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平衡的,人性杠杆的两边,是社会规范和人性本质。人性本该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但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趋于一致,趋于平衡。然而,在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如雷雨所处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形态的更替,道德价值观的交锋,深深地冲击着这一时代中人们的灵魂。曹禺先生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非常态的人性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将其附着在适当的人物身上,再以话剧的形式阐释这种思考,使人物形象散发出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周朴园来说,人性的错位表现为人性向物欲(金钱)低下了高贵的头。物欲使他偏离了正常的人性轨道,而滑向了“自私、虚伪、残酷、阴险”。当年他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逼着鲁侍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当他再次和侍萍邂逅时,本能地意识到这件事会影响到他的身份和地位,侍萍找他就是为了钱,于是严厉斥责:“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除此之外,当他得知领导工人罢工的鲁大海是他的亲骨肉时,便“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于是,他解雇了鲁贵、鲁大海和四凤。还有,他为了金钱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