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02393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佚名转贴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点击数:2631文 章录入:taie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发、创造的课程。不仅要从理论方面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价值,而且要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及其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并从教师培训方 式、课程资源库和人才资源库的建立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与价值;课程形态;实施与评价 黄雪然,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研究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小学课程、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 张

2、学敏,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要求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其他学科都具备的课程标准,更没有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教材,把大量的创造空间留给了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因此,较全面和深入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应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操作的必要前提,而实施操作乃至评价等问题亦需多方面探索。 一、目标与价值 (一)社会与个人最大限度的统一 一切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雷锋形象的树立、大公无私精神的大力宣传,应试教育、精英主义教育等,都是仅从社会功利出发来设

3、计人的发展。然而,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和内在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否则,便将最终失去勃勃向上的活力和创新进取的原动力。如果只从满足社会现有需要的角度,尤其是只从直接满足社会功利的角度看个人,这不仅对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不利,还直接影响社会长远的发展。 所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改变着这种极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1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2综合实践活动更趋向于社会

4、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既注重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发展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又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它既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也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使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它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二)整体性与生成性 1.整体地认识世界。 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最初的发展,并没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

5、学之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浑然一体的,哲学是所有智慧活动的总称。正是这样的原因,才出现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还是物理学家,马克思不也是这样的世界伟人吗。他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还有很多东西方的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是这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然而,人类为了进一步认识世界,把世界进行分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先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进而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进一步分离。在现代社会,或许有出色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然而,你很难再找出多领域都出色的人才。世界本身因为人类的分离而改变了吗。没有,他依然是浑然一体的。在实际生活中,你

6、找不到一个纯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纯教育学问题,我们必须综合地运用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为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而设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是现代教育的集中体现。现行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为了教学的方便把整体的世界分解得支离破碎,教学不但没有成为人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人发展的羁绊。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其所追求的是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此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价值。 2.学习过程具有生成性。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

7、无疑是必须的,然而,在传统教育中这几乎成为教学的全部。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进入0世纪0年代后,每4年有75%的知识被更新。可以设想,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如果不能让知识增殖,知识本身并无多大实质意义。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无法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发展和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在知识总量迅速膨胀,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设置的重要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问题解决,更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通

8、过解决问题的体验,促进学生从国际、历史、文化等角度看待事物,促进多样知识的统整。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认为:除了过程,知识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他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正是因为杜威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只是形成新理论的素材,他才提出相应的五步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为我们开启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大门,教育的过程不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素养的过程,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9、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制定力所能及的探究方案。在这一切自主活动中,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兴趣盎然的过程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学生在不断生成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构建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 二、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不是其他学科的简单综合,也不是某一学科的课外延伸,更不是课外活动的代名词。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独立的课程形态,从本质上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

10、的课程。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则更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在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前提的条件下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只是教学层面涉及的问题,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题选择上与活动课都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都比活动课宽泛,形成新条件下的独立课程形态。 活动课只是经验课程。从活动主题的选择上看,它很多时候与德育相联系,所选择的主题较多关注德育意义,很多时候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即使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活动一旦结束,一切内容便随之消失。从活动方式上看,活动课的活动过程大多不

11、具有研究性,不能体现探究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显得单 一、零乱而缺乏教育学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等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并要求这些活动领域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更贴近,联系更紧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研究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目标更趋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从学习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中学学科委员会规定的学科以外的、由基层学校经过地区教委批准以后自己开发的、用以满足本校学生特殊需要的课程。地方课程则不受中学学科委员会制定的统一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框架的限制,是由省市教育委员会或教育业务部门,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发的适合本地文化、风俗、历史、经济、生活的课程。无论校本课程还是地方课程,经过一定的研究、开设后都可以编写一定的教材而用于本学校或本地区的教学。 地方课程是教育者、专家层面研究的问题,以专家开发为主,最终形成地方教材,如重庆历史等。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内容用于本校教学的课程

13、。从某种角度讲,学生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多的是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没有固定的教材,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可能研究不同的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研究相同的问题。学生主动选择课题、主动研究课题,注重学习的过程,课题的结论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相联系相互交叉的,因为每所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相同,所选择的课题可能与校本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叠,但只要是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即使交叉、重叠,仍然具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三、实施与评价 (一)研讨式培训:教师成长的阶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具

14、体的实施者和操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的认识,还只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教育现实,教师的作用就尤其重要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为必修课程,但没有课标,更没有教材。对教惯了现存教材的教师来说,突然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我们应该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使教师的培训不可能借助常规办法,而采取“研讨式教研培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实施之初,教育研究部门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价值、特性的主题活动,对教师进行研讨式教研培训。综合实践活动是序

15、列活动,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把学生的整个活动展示出来的。因此,培训时,只能让教师观看活动片段,从活动片段了解学生活动的全部。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活动,研究、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体会教师的任务、扮演的角色;领悟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其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开发、研究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社区资源调查:构建课程资源库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库。首先,调查社区资源。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历史与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及学校传统活动等内容。其次,构建课程资源库。在社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本地区广泛适用的问题作为一级课题;在此课题下设置多方面的二级课题(以能适应学校的社区资源);根据二级课题还可提供一些相关的具体活动主题。大致框架如下: 一级课题(较大范围)二级课题(稍作细化)提出相关的参考活动(适合本地区各学校) 现行教育制度,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习惯于考什么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而课程资源库的构建,则有利于在尊重学生个性,贴近学生生活的前提下,既正视学生和地区的差异,又能为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