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501129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常用流行病学分析指标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工作常涉及到有关疾病的健康状况的测量,且多采用定量的分析研究方 法,故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测量指标。一、疾病的发生和频率的测量指标(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x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100%, 1000/千,或 10000/万,等。观察的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多以年表示。2、分子与分母的确定: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可以多次 发病,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

2、感、腹泻等,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疾病可将初诊的 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等。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的非易感者,已接种疫苗的有效者,不应计入分母内,例 如已患麻疹者或有效接种麻疹疫苗者。但实际工作中不易做到,故当描述某些地区某人群的 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人群时间内的平均人口。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用年初与年 终人口之和除以2所得的平均人口数,或当年7月1日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 此称为发病专率。由于发病率的准确度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

3、考 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二)罹患率(attack rate)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描述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但测量 的期间更灵活。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 月或一个观察期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情况。 它可以根据暴露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罹患率=某特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xl00%同时期暴露人口数(三)患病率(prevalence rate)1、定义: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 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

4、种,以时点患病率 较常用。时点在理论上应是无长度的,但实际上常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度。而期间患病率的时 间范围较长,特指一段时间,通常超过一个月。时点患病率=某一时刻某人群中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xk该时刻人口数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x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100%, 1000/千,或 10000/万,等。期间患病率实际上等于某一特定期间开始时刻的患病率加上该期间内的发病率。如果某病在相当长时期内发病率(I)患病率(P)及病程(D)都相当稳定,则三者关系 为: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即:P=ID。2、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的原因:(1)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未治愈

5、者的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即 发病率增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等。(2)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病死率高;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健康者迁 入;病例迁出等。(四)感染率(infectiion rate)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数所 占的比例。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感染率=某人群中受检者中感染人数xl00%该人群受检人数流行病学工作中对这一指标的应用极为广泛,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感染状况描述和防 治工作的效果评价,估计某病的流行势态,也可以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它是评价人群健 康状况常用的指标之一,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

6、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 有用,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寄生虫病等。(五)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罹患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x100%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 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有时也称为二代病例。在进行续发率的计算时,必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续发率可以用于比较传染病 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包括不同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如年

7、龄、性别、 家庭中儿童数、家庭人口数、经济条件等)及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如对免疫接种、 隔离、家庭人口数、经济条件等)及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如对免疫接种、隔离、 消毒等措施的评价)。(六)引入率(introducing rate)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带病入家的第1例成员占其同等身 分成员的比率。引入率=带病入家的第一例成员x100%家庭成员数 根据不同身份的成员的引入率,可以研究何种成员最容易将传染病带入家庭,及从何处带入 家庭。二、死亡指标(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定义:在一定期间内,在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 有原因)的比率。 它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

8、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 口(通常为年中人口数)。常以年为单位,多用千分率、10万分率表示。死亡率=某期间某人群中(因某病)死亡总数xk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k=100%, 1000/千, 10000/万, 100000/10万,等。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率,也称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死亡率 也可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死亡专率。计算时应注意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应的人口。比较不同 地区死亡率时因人口构成不同,也需要先死亡率进行标化。某些病死率高的疾病,如大多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十分接近,其死亡率基本上可以代 表其发病率,而且其死亡

9、率准确性高于其发病率,因此常用作探讨病因的指标。死亡专率可提供某病死亡在人群、时间、地区上变化的信息,常用于探讨病因和评价防制措 施。(二)病死率(fatality rate)定义:是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 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x100%同期患某病的患者人数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它可以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 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一种疾病的病死率在不同流行中可因病原体、宿主和环境 之间的平衡发生改变而变化。用病死率作为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要注意可比性。(三)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

10、ty rate)是指在某传染病(常指流感之类传染病)流行 期间的死亡率与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差值。它常用于反映某些病死率不很高、发病率不易计算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及严重性。三、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测量(一)相对危险度(rdlative risk, or risk ratio, RR ) 是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与非暴露组 发病率(死亡率)之比。RR= 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率它是反映队列研究中发病和暴露联系强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危险是 不暴露于该因素的多少倍(或多少分之一)。(二)比值比(odds ratio , OR) 指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暴露与非暴露比值的比。

11、OR=病例组暴露数/病例组非暴露数对照组暴露数/对照组非暴露由于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法得到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不能计算RR值,故以OR 值替代,在发病率很低的情况下,OR值与RR值相近。四、疾病流行强度 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通常用散 发、暴发及流行等表示。(一)散发(sporadic)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 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叫做散发。确定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 病率水平而定,在未明显越过既往的一般水平时即可称为散发。由于散发是某病在同一地区 历年发病率之间的比较,一般不能用于人

12、口较少的人群,只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对于较 小的人群(如居民区、村庄或托幼机构)可用发病的病例数表示。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1、该病因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如麻疹流行后, 易感人数减少或因接种麻疹疫苗后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出现散发。2、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可出现散发,如脊髓灰质炎。3、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如斑疹伤寒。4、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如炭疽,也易出现散发。(二)暴发(outbreak)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 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同时出现在

13、该病的最长潜 伏期内,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暴发。(三)流行(epidimic)和大流行(pandemic)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 率水平时,称流行。流行的判定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如果某地 某病达到流行水平,则意味着有某种促使发病率升高的危险因素发挥作用,应引起关注。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 平且跨越国界、洲界时,称为大流行。其特点是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泛,如流感、霍乱的 世界大流行。与上述内容有关联的还有地方性(endemicity),它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

14、 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时称为疾病的地方性,但它不不表示流行的强度的大小。五、其他重要的概念1、率:是某事物在总体中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率=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可能发生某现 象的观察单位总数100%),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两者单位相同,反映了发生某现象的概率。2、比: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比值,设某事物为A,另一事物为B,贝吐匕=A: B,比值以 小数或分数表示,而且分子与分母的单位可以相同或不同。3、构成比: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亦称百分比。构成比=某一事物部分观察单位数 x100%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病的患者人数漏报率=某时期内某病漏报病例数(已报告病

15、例数+漏报数-重复报告数)x100%漏报数=某病当年发病数x漏报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贝和思维方法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经常面临的环境 与大多有计划的流行病学研究相比,现场流行病学经常面临的是情况更紧急、更复杂的局面, 它是经典的流行病学理论在下列情况的灵活应用:1、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2、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3、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当场解决问题。4、由于必须及时地采取控制措施,所以调查的深度可能受限。 对应急问题作现场调查与预先有计划的流行病学研究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至少在 3 个方面有所不同。首先,进行现场调查之初通常没有明确的假设,因此,在运用分析性研究 方法之前,需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形成假设;其次,如上所述,当应急公共卫生问题发生 时,首先要保护社区人群的健康并告诫有关注意事项,使得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开始就不仅 要收集的分析资料,而且应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最后,现场流行病学要求我们在一旦掌握了 充分资料或可靠的线索时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而不是根据资料对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做出判 断后再采取措施。现场调查的概念和方法来源于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科学、决策论、大众传媒技术和其 他学科。二、现场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1、控制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蔓延。2、提供协议或法定的委托服务。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