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01020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陶艺双重特点讨论 伍文华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简练点说,生活陶艺本质上是指手工制作的、有实用功能、有艺术审美性的陶瓷。在前面冠以生活;二字,既可突出实用功能,又能与其他用处的陶瓷相区别。生活陶艺的生活特性从原始社会祖先们学会就地取材,在大地中挖泥造物起,泥土和人类的生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生活需要,祖先们制造出不仅实用而且纯朴美观的各式各样的原始彩陶,有煮制食物类、饮食类、盛储类器物等。陶器的制造不仅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开展。从古至今,生活陶瓷在效劳于人类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融于生活,营造出我国丰富的陶瓷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手工味十足

2、的生活陶艺不仅在效劳着群众,更成为人们情感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一)生活陶艺与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器具作为人们进展饮用、盛放、进食活动时必需的载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纵观古今,甑、鬲、罐、瓮、缸、鼎、壶、瓶、钵、豆、勺,以及盆、碗、盘、碟、杯、筷、盏、盅等餐饮具演变生息,其中的盆、碗、盘、杯、筷、勺等如今仍然是我们的主要饮食器具。正如清李渔?闲情偶寄bull;器玩部?中所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饮食器皿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地域、民族、阶层、时代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饮食种类不同、饮食习惯的差异,使用的餐具的材料、造

3、型及工艺也有所不同。青铜器、金银器、漆器、陶瓷器、玻璃器、金属器等是历代人们所使用的饮食器皿,在不同时代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但因青铜、金银等器物的昂贵不易普及,而陶瓷类器物材料低廉,制作容易,尤其是瓷器外表光滑、清洗方便、耐酸碱、口感好等本质特性,在民间使用范围广,数量大。明政府就曾经规定过六品及以下官吏、商人和居民一般日用器皿要用瓷器类,虽只是对于地位的划分应用,却也无形中表达了陶瓷器平易近人、效劳群众的品格。在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的器物根据人们风俗的改变,如由席地而坐或者蹲踞到围桌而坐到高椅而坐,为人造物,随势而变,在饮食器皿造型上也有所表达,如高足杯、高柄杯等逐渐向圈足器、平地器等趋向改

4、良,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承当着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平安、尊重、审美、自我实现五个从低级到高级开展的层次,并将审美需求定义为人的高级形态的精神需求。三分食物,七分情趣;,饮食中不仅要求食物色、香、味、形俱全,也要求所使用饮食盛具可以对食物增色,以到达赏心悦目的效果。就像唐朝人在用的筷子上都要大做文章,在筷子上刻制造型、纹样绘制,充分显示出唐人在美化饮食器造型上不遗余力。饮食器皿的创制主要目的在于效劳于人们的生活,而

5、器皿的造型、装饰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物质消费和技术程度,表达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风貌。对于饮食来说,不仅仅是果腹,更多的是一种境界,因此饮食器皿可谓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合理美观的饮食器造型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使用者的品性修养。现代生活的饮食器皿相对古代要丰富很多,有陶瓷、金属、玻璃、塑料以及仿瓷类等常用日常饮食器物,这对陶瓷产品的应用形成宏大的竞争性,但从轻重、色彩、器型、化学性质、气味、寿命、经济性及适用微波炉家电的才能等方面来进展比拟分析,不难发现陶瓷具有无毒、无味、耐酸耐碱、光洁卫生、适用于微波炉等优势,所以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丰富

6、化,在饮食上饮酒风俗的固化,饮料品种的繁多,食物品种的增加,出现饮食四大菜系、饮食风味流派、养生宴等,饮食集体场合增多,如约会、聚会、婚嫁、宴饮,饮食文化显得愈来愈浓重,饮食器具更是要紧跟时代脚步。饮食器是关乎人类生存质量的生活用品,也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文化品位的准那么之一;。随着不同场合、不同气氛的吃;文化的展开,对于饮食器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出品位,不仅是对食物的要求,还是对进餐器具、进餐环境的要求。生活陶艺不仅通过它实用又美观的造型,还可以通过浓重的手工味、光洁的釉色、独特的装饰为饮食增添情感关心的人文气氛。(二)生活陶艺与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土,中国人饮茶

7、具有悠久的历史。茶作为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饮料作物,古人对它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如?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味清香,饮茶能消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如今日常时尚饮品,有其演变、开展的过程。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六朝时期,江南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渐盛,茶叶普及各地,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庶民作清心解渴用,达官贵人作标榜高洁、简朴用,僧道作修身养性之用,文人墨客作附庸风雅用,茶文化逐步形成。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超脱日常啜饮范围而成

8、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等,茶道都有着诸多的讲究。在此过程中,自然要有一种专门的、独特的茶具来作泡茶、饮茶之用。早期饮茶,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食器、酒器、茶器根本通用,没有明显的功能差异。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的变化,茶具的形成和制作也不断改变。为饮茶而装备专门的茶具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应王公贵族享用,茶具多为铜、玉、陶制。东汉时期开场出现成熟的瓷器,并在晚期浙江越窑对青釉盏与盏托有了大量的消费。至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场面,陶瓷茶具釉色温润、显

9、茶色、不烫手的优点使之深受欢送。唐朝饮茶之风的流行也促进了陶瓷茶具的开展,唐朝的茶具一盏一托为一套,器型有海棠式、莲花瓣式、荷叶式等,甚为讲究,茶具的设计不仅注意到了造型的意境表达,也充分考虑到了饮茶的心理反响,茶具的进步同时也把饮茶风推向了高潮。宋代时的斗茶;在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先斗色,再斗汤;。斗茶;以茶色白为上品,茶盏也是取胜的法宝,茶盏黑而显茶色白,黑白清楚,宜于斗茶;。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1当时福建建窑的黑盏、兔毫盏等均为上品。至明清时喜白以衬茶色,由于当时冲泡习惯的改变,茶壶的制作大为流行,紫砂壶等倍受人们喜欢。至今,茶仍是群众的啜饮之好,泡茶、饮茶乐在其中。茶;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不仅与饮茶习惯和观念的变化有关,也与陶瓷茶具在历史演绎中所起的作用有关,茶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茶具的开展,而茶具的消费也反过来促进了茶文化的开展,两者相辅相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