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01016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 1: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育(优质范文)安全感诞生于最初的母婴关系之中,是幼儿发展与成长 基础性的心理需要。良好的安全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 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顺利社会化。家庭作为幼儿获 得安全感的最初源地,母亲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影响者,和 谐完整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正确的家庭教养方 式有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1. 幼儿安全感 安全感是个体对身体或心理可能存在危险或风险的预 感,以及应对风险或危险时表现出来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 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1。安全感诞生于最初的母婴关 系之中,是幼儿发展与成长基础性的心理需要。婴儿从离开 母亲子宫那刻,

2、面临外界环境的改变,寻求庇护以获得安全 感就成了婴幼儿成长的基本内涵。幼儿安全感主要是指身体 以及心理方面的安全感 2。身体的安全感主要源自所处环 境的稳定与和谐;心理的安全感依赖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 需求的及时满足。2. 幼儿良好安全感的重要性2.1. 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提出,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不同的心理危机,能否顺利过渡到下一 阶段对孩子的整体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婴儿一 出生则面临着第一阶段的心理冲突,信任对怀疑 (01.5 岁):婴儿面对陌生世界,没有足够资源能够依靠和信任, 自然感到惊慌和不知所措 4。如果在这一阶段,婴儿能够 得到母

3、亲的爱抚和关怀,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母亲及时满足和 回应,则会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容易与周围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反之, 则会在恐惧和怀疑中成长起来,长期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5。因此建立良好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维持个体生存与社会生存至关重要。2.2. 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 准中第一条是:充分的安全感。德国心理学家霍妮也指出, 成人尤其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求,或者对完 成某些活动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幼儿就可获得安全感,拥有 稳定的心理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6 一旦当幼儿感到

4、安全受到威胁时,内心则会产生强烈的危险 感与孤立感,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而一个长期被焦 虑和不安控制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状况、认知行为方式等 都为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出身体不适、情绪多变、注意力涣 散、思维混乱等症状。使得幼儿无法充分地向着周围世界开 放,逐渐形成压抑性的身心姿态。一个人自幼缺乏安全感, 也将影响其成年之后的心理健康,并且长期安全感不足带来 的内心恐惧感和焦虑感会一直伴随其成长之中,难以消除。2.3. 帮助幼儿顺利社会化只有在完成社会化、获得社会意义之后,人才能成为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人6,幼儿阶段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鲍尔比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养院和孤儿院长大的幼儿由于早

5、期经历缺少一个稳定的依恋对象,导致安全感的缺失,和正 常孩子相比表现出社会化障碍 6。当婴儿脱离母体,开始 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母亲持续而稳定 的照顾便能产生安全感,逐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在这 样安全稳定的环境里,婴儿对外界的东西和自己的感觉做出 观察和体会,并且进行认识、分类和解释,然后建立各种关 系,尤其是人物和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认识是孩子社交 的心理基础7。通常,当孩子逐渐在早期生长环境中对外 界有了可控感,则会增强其安全感。拥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 会充满自信,能够较快适应陌生环境,乐于与人交往,能更 好地体验到交流和互动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交往的意 愿。3.

6、 不同家庭因素对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是在家庭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最初教育场所,在孩子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 是幼儿获得安全感的最初源地。研究显示,不同家庭因素对 幼儿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正确的父母 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 态、提高主观幸福哈感以及增加积极情绪体验9。3.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结构、以及父 母相处方式)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幼儿早期安全感的 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

7、家庭环境会导致幼儿的行 为、情绪、性格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和谐融洽的 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能带给幼儿更多 的情感关怀,减少因紧张家庭环境带来的恐惧和威胁,从而 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安全感10。相反,家庭成员的缺失,会 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 发现,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环境的冷漠使得留守儿童 的依恋行为发展受到干扰,普遍存在较低信任感和安全感, 对人际交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11。最后,父母之间的相处 方式也影响着幼儿良好安全感的建立,在父母争吵与不和的 家庭中,幼儿常常会感到恐惧和害怕,缺乏稳定依恋对象, 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长期处于焦虑

8、和不安的情绪状态 之中12。3.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动的人际关系,具有 强烈的情感亲密性,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13。良好的亲子 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安全感的形成 以及情绪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在幼儿阶段,良好的亲子关 系能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幼儿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安 全感和信任感,安全型依恋关系还能预测幼儿的行为与情绪 等问题。相反,如果早期亲子关系紧张,幼儿一出生就被母 亲生理抛弃或心理抛弃,则会产生敌对、排斥他人的心理, 情绪也会变得更加多变,易怒,影响其一生的发展。3.3.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观念和行 为。不同

9、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安全感的建立以及身心发展产生 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教养方式 (通常指父母情感温 暖,处事灵活,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予一定民主 )能够给予 孩子更多的情感反馈和行为支持,从而减少孤独感和问题行 为的形成14;消极教养方式(通常包括专制型和不作为型 教养方式,采用冷漠或者控制的教育行为 )会增强幼儿的焦 虑和紧张情绪,抑郁水平更高,影响其安全感的形成以及心 理健康发展。4. 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培育的主要路径4.1. 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最初的成长基地,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 境,能带给幼儿最初的信任和安全。因此,首先家庭成员结 构最好完整,孩子的养育过程不是母亲的独

10、角戏而是父母共 同的义务,给予孩子充分的温暖和专业的爱。其次,增强作 为父母的责任感,尽早适应作为父母的义务和使命,要参与 对孩子的养育以及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长辈或 聘请保姆,增强为人父母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 的育儿意识,学习专业的育儿方法,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 发展幼儿安全型依恋。最后,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父 母的言行要一致,维持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同时给予 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多鼓励支持孩子的探索性行为,锻炼 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4.2. 建立和谐的早期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建立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儿童安全感。由于婴儿出生

11、时极 为软弱无力,面对陌生的环境。母亲作为首先与婴儿接触的 人,应当给予他足够的爱和呵护。母亲要与婴儿进行亲密互 动,保障他在一个温暖、稳定有人关心呵护的环境中成长。 同时还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经常对孩子作出爱的表示, 进行身体的爱抚,语言表情的互动,温暖的怀抱等。母亲对 孩子的爱是早期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是母子情感交流形成 依恋关系的必要和首要条件。因此,母亲对孩子不要有厌烦、 怨恨、抛弃等消极心理,而是给予全身心的爱。正是通过父 母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与呵护,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婴 儿才能感受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温暖并且产生稳定的安全感 和信任感。4.3. 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爱是

12、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 够给孩子专业的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忽视 “了解孩子”的重要性,专业而理性的爱是儿童安全感建立 的基础6。首先,父母要端正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要过 于严苛和严厉,也不要过于溺爱娇惯。要正确了解每个阶段 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照顾和互 动。其次,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既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必要需 求,也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增强其可控感和自信力。总 之,父母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激发儿童 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要进行方法上的引导,给予启发性的帮 助,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进步和良好表现,以此增进自我认 同和自信,从而获得稳定而牢固的安

13、全感。篇 2:亲子关系中付出与关系满意度的研究综述付出作为发展和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行为,广泛存在于 日常生活中。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于亲密关系中的恋 人关系,但亲密关系中的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同样值得关 注。本文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入手,主要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 外学者有关父母对子女付出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付出行为 发生后对亲子间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付出 动机和共有取向对关系满意度影响截然相反,主动付出会促 进关系满意度,被动付出会损害关系满意度。目前研究对在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付出及满意度相对关注,未来可以针对子 女对于父母付出的看法和感受进行研究,展开有关亲子关系 间的双向研究调查

14、。1. 引言在亲密关系中,当亲密伙伴需要帮助时,提供相应的照 顾是必不可少的。在共有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s)中, 人们会为对方提供持续的关怀,关注对方的需要并提供帮助 而不期望直接的回报但与此同时,人们希望对方也可以 对 自己有 类 似的 关 注 。 在 国外 研究中 , 常用牺 *牲 ( s a c r i f i c e )来表达这种关怀,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由 于牺牲一词的含义过于沉重,人们更常使用“付出”这个词 汇来表达这种关系。付出有很多种,它们可能是重大而少见 的,例如为了一方放弃事业去一个新的城市。它们也可以是 小而常见的,例如为了对方付出时间进行不

15、感兴趣的活动。 这些相对常见的日常付出对于亲密关系来讲很重要。我们总 是习惯于将亲密关系划分为以下三种:恋人关系、朋友关系、 亲子关系。前两种关系中的付出已经有国内外诸多学者进行 归纳总结,但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付出则少有研究者进行系统 的归纳。相比于亲子关系,恋人和朋友关系中的付出和回报 是相对均等平衡的,或者是根据需要来提供帮助。但是在亲子关系这个双方联结最为紧密的共有关系中 (Clark & Mills, 2012) ,按照基本需要来提供帮助是最基 础的,但同时与恋人朋友关系不同的是它在本质上是付出和 回报完全不平衡的,至少是在儿童至青少年时期都是父母在 单方面为儿童提供照顾(Le & Im

16、pett, 2015)。2. 亲子关系中付出的相关理论 付出有大有小,虽然在日常观念中对子女做出付出是理 所应当的行为,但是付出还是会对个人的自身利益造成影 响。在对于恋人和朋友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 8-14 天不等 的短期日记研究这种具有生态学效度的方式研究接近和回 避两种不同的动机下个体对他人的付出。例如,人们可能害 怕失去关系,如果他们不付出,他们可能想避免冲突,或者 他们真诚希望看到他们的伴侣快乐 (Righetti & Impett, 2017)。2.1.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付出理论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父母的付出是儿童社 会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Chao & Kaeochinda, 2010)。在中 国人的内涵中,父母身份对培养孩子和为他们的发展做出付 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Lam, 2005)。父母为子女付出自己的 时间精力、放弃自己个人的兴趣、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子女的 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