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00596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30 诗四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30 诗四首班级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第一课时课时要点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荒秽 荷锄 属国 塞上 草木长 候骑 燕然 荆门 帘旌 徙倚 2了解作者及背景归园田居 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

2、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使至塞上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归园田居1概述诗意。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2赏析诗句。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借夕露沾衣

3、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愿”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使至塞上1概述诗意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2赏析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蕴含了作者被

4、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

5、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3归纳主旨巩固提升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2按要求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要点学习渡荆门送别和登岳阳楼 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 渡荆门送别 李白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此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

6、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登岳阳楼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诗人南逃。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2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渡荆门送别1概述诗意2赏析诗句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

7、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二、品读赏析登岳阳楼1概述诗意2赏析诗句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明确: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巩固提升1熟读背诵。2这四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解。课后反思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