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4991178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设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何亦名 一、珠三角地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表现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包括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得兄弟省份劳动力涌入的好处,一直都很丰裕。但进入21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开始突现,企业普遍反映技工难找,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型人才更是稀缺。目前,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仍没得到有效解决, 甚至有扩大化趋势。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广东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供求关系更加失衡,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上某类劳动力的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居高不下。2006年第四季度创历史新高,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47、

2、3.24和5.12。表1 2004-2007年广东省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季 度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004年第一季度1.641.811.712004年第二季度1.882.132.512004年第三季度1.842.621.922004年第四季度2.233.042.862005年第一季度1.952.742.572005年第二季度1.832.762.432005年第三季度1.761.891.732005年第四季度2.322.843.202006年第一季度2.132.172.442006年第二季度2.32.172.852006年第三季度1.961.942.172006年第四季度2.473.245.1220

3、07年第一季度1.651.913.792007年第二季度1.942.103.952007年第三季度2.232.444.13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劳动力市场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年资料整理得到。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仅有15.4,广东1996-2006年新增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和中级工分别占了新增技术工人的44.80%和48.31%,而高级工及以上高级技能型人才仅占新增技术工人的6.89%。因而,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更多的表现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结构性问题十分严重。二、珠三角地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对珠三角地区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笔者认为,这既有市场对技

4、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原因,也有不利于增加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制度性原因,而制度缺失或制度错位则是根本原因。(一) 珠三角及全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升1.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升广东工业化过程走的是一条由轻型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的产业升级路线。近年来,随着深圳、东莞、佛山、广州等城市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广东GDP强劲增长,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10741.25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2366.54亿元,以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00-2005年,广东九大产业由8925亿元增加到25921.83亿元,年均增长23.8%。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等三大新

5、兴产业,年均增长27.7%;三大潜力产业年均增长23.1%,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年均增长34.4%。可以说,广东已由原来轻型、偏轻型的经济结构转向高级化、重型化的经济结构,进入以重型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供给相对不足,缺口就显现出来了。可见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上升是造成珠三角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2.其他省份经济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的分流效应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环勃海经济圈的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计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推行,不少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增多,这些因素使得其他省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才

6、的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广东技能型人才的潜在供给。(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足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前几年在我国和广东面临生存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未能得到较好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失衡制约近年广东和全国范围内技能型人才的供给。首先,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极大地改变了青年对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选择。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普通高等教育的门槛大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高录取概率和高教育收益预期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放弃职业教育的机会,包括中专、职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教

7、育面临生源困境。从全国范围看,1998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由108.4万增加到447.3万,年均增长率为26.7%;在校生数由340.9万增加到1333.5万,年均增长率为25.5%。相比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却徘徊不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数的比重从1998年的55.0%下降到2004年的38.6%。其中,全国技校在校生所占比重从1994年到200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1994年为12.4%,1998年降为9.3%,2002进一步降到4.7%,2003、2004年才重新小幅上扬。1998 2004年,在校生人数仅仅由181.3万增长为234.4万,增长4.4

8、%。同期,技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连年下降(其中,1998年为69.5万,2004年为53.5万),年均增长为-4.3%,到2004年才有所回升;技校的招生数在19982000年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由于生存困难,近10多年来,全国技校数量不断减少,1995年有技校4521所,到2004年仅剩2884所;在职教职工的数量也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33.7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20.4万人,减少了10万余人。广东省的情况与全国类似,1995年技工学校为717所,到1998年,锐减到190所,到2003年已经降低到156所,2004年才重新增加到186所。1999-2004年5年内,广东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

9、迅速扩大,年增长率最高曾达41.6%,最低也有15.2%,而同期技校招生规模的增长迅速则慢得多,甚至在2000年出现负增长,毕业生数量一直在45万间徘徊。高校的扩招,使得广东普通高中学生所占比例急剧上升,直接造成了技工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生源的萎缩。技工学校招生难、实习难、分配难、发展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2003年以后,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才出现转机,招生人数开始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其次,近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定位存在着偏差,导致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主要是名副其实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不够,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倒退倾向,大量高职高专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被本

10、科院校合并,不少中专则升为大专,从而使得办学失去了特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难以为继。再次,现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总体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创新性不足。企业和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此外,还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在高等教育扩招情况下出现了职业教育“非职业化”的倾向: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列了一系列的学历文凭教育,直接挤占了职业教育的空间。即便是职业教育部

11、分,也大多走短、平、快的路线,长线专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投入相对要高于其他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实训投入相当大,而政府用于这方面的专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通过设置短线专业和更多的开展学历文凭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开资金、设备、师资和生源等多方面的资源约束,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这是迫使职业院校“非职业化”办学的重要原因。(三)企业培训投资激励不足阻碍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技能培训对于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外部性通用性是指员工的技能不仅能为本企业所用,而且能够被其他企业所用。外部性是指当更多的企业进行培训时,行业中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和整体的经济绩效也将得到提升。然而,由于我国

12、当前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契约不稳定,契约期限过短,因而工人的流动性强,致使企业对培训技能型员工的预期收益无法得到保障。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十一五规划”课题组在珠三角的一项调查,在70%的企业,两年及两年以下合同工数量占员工总数60%以上;许多企业反映工人流动性过高是企业缺乏培训兴趣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企业存在大量的农民工,那些以雇佣农民工为主的企业,与工人的劳动合约一般是没有保障的短期合约,工人的流动性更强,企业更加缺乏培训的热情。如表2所示,假定行业内只有两个企业A和B,如果两个企业都对员工进行培训,收益均为7;如果企业都不进行培训

13、,则收益均为0;如果A企业培训,B企业不培训,采用“挖墙角”的方式从A企业得到受过培训的员工,则A的收益为-5,B的收益为10;如果B企业培训,而A企业不培训,从B企业“挖墙角”,B的收益为-5,而A的收益为10。由于谁也不能保证员工不会流向同行企业,都担心一旦付出培训成本,竞争对手会坐享其成,因此,纳什均衡是谁都不进行培训,从而出现培训的“囚徒困境”。显然,培训收益的不对称和缺乏协调,是导致工人技术水平无法持续提升的根本原因,当这种情况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以后,最终的累积效应必然是工人技术结构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状况,出现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表2 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博弈 B企业不培训 培训

14、0,010,-5-5,107,7 不培训 A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低水平是这种“囚徒困境”的现实折射。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过低,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4年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型人才状况抽样调查地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业占58.5%。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员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由于企业缺少再培训的机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被人为切断。一直以来,各级政府把技能培训(包括农民工的技能培

15、训)仅仅看作是企业的责任,对于培训缺少制度上的协调,处于“囚徒困境”下的企业没有积极性为工人提供长期的正规培训,中小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则更少,“搭便车”心理极为普遍。由于政府在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中的长期缺位,使得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形势愈演愈烈,以致出现近年的“技工荒”。(四)人才管理与评价体系削弱了技能型工种的吸引力。由于广东省及全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尚停留在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的阶段,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管理制度和薪酬待遇方面均存在严重分割。长期以来,大中专毕业生拥有干部身份,而技校毕业生则是工人身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往往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即便是中专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两者的待遇也存在较大差异:拥有干部身份的中专毕业生可以通过评职称不断得到升迁,而属于工人身份的技校毕业生只能沿着“普通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期技师高级技师”的路径成长,身份始终是工人,就算经过很多年成长为高级工,其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往往不如低职位的管理干部,被扭曲的人才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力价格被压低。从工人一生的收入现值来看,沿着技能提升的职业路径来发展,反而不如沿着学历进修从而挤身“白领”阶层的路径来发展,后者终生预期收入的现值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