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99097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 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 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 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 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 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 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 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地表水环境(

2、HJ/T2.3-93)根据拟建项目 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 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 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最低。二 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标准河流、湖泊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制定的。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它将水域功能按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划分 为五类。(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于GHZBI-1999中未规定的污染物,应 按工

3、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要求执 行。如果该标准也没有,则经过论证后可采用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 或国外标准。(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它是控制水污染,保护江河、湖泊、运河、 渠道水库和海洋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证人体健康、维护生 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制定。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 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 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三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工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的一般特征、污染特征、以及可能导致生态 破坏的因素做全面分析。从宏观上掌握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

4、与区域乃至国家环 境保护全局的关系,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础 数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作用:(1)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2)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3)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原则(1)体现政策性(2)具有针对性(3)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4)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四 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1. 环境影响评价取得的成绩(1)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中国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 相对成熟,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接受,在执行方面 已基本 没有障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5、,有效地杜绝了设 备工艺落后、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项目的上马。 例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共审批 火电项目562个,通过“以新带老”措施,削减SO: 309. 1万t,削减烟 尘 383. 2万t,分别占2OO4年全国工业相应污染物排放 量的13. 7%和43. 2%。2006年,建设单位共报批项目820个,环境保护部对不符合条件的 56个项目不予 受理,对163个项目做出不予批准或缓批的决定,总投 资额高 达 7 746 亿元。对于同意建设的项目,通过环境 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了环境 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 轻了环境影响。(2)规划环评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规划环评在中国还处于探索和积

6、累经 验 阶段,环境保护部拟在两年内完成四批国家规划环 评试点工作。内蒙古、 大连、武汉等地作为全国试点 单位,已经先后开展了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 划、城市规划等的环评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 建议。经过大力宣传,全国已 有二十多个省市先后出台了规划环评地方性法 规;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也已经完成编写,于 2006 年上报国务院进行 审议,可望在2008年正式颁布实 施;届时,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将大大提 高,介入国 家宏观决策的作用将明显增强。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1)规划环评滞后长期以来,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并未涉及 立

7、法、政策和规划层次。无 数经验证明,政策和规划失误带来的环境破坏要远 远超过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价法虽然首次引入了规划环 评,并对开展规划环 评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但至今仍受到一些部门的 抵 制,没有广泛开展,规划和规划审批部门不按法律 要求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 即使是开展了规划环评 的行业和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对 于立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各种条件的限 制,目前还很难纳入法律程 序。(2)不充分的专业机构和人员我国没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士。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通常是被大学和研究机构承包的。专业顾问不能被利用来帮助进行这类 工作,而且

8、外国环境顾问也只有在一个项目得到像世界银行这类的发展机构赞 助时,才被咨询。3)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国外,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 对于投资决策往往会产生 明显影响。尽管中国早已 将公众参与纳人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且环境保 护部还专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 法来规范这一行为;但从 目前来看,公众参与在很 大程度上仍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主要 原因有四个,第一,中国缺乏强有力的、独立于政府 的民间环保组织来参与环 保博弈;其次,政府对于许多事务具有主导权,公众缺乏参与热情;第三,直 接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往往素质不高,对环境影响理解不深,更难提出合理 的建议;第四,公

9、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畅,且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 。(4)监管环节薄弱“重审批、轻监管”,以及执法不严,一直是环境管理领域比较突出的问 题。许多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文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主管 部门的批文,为建设项目上马扫清障碍,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漠不关 心,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地方政府握有投资主导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有的环 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址选择明显错误的项目也予以审批。目前, 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 70左右,地市级只有40左右。在 2000年一 2005 年间经过环保部审批,目前已建成的 802 个项目中,未经环保 验收擅自投运和久拖不验项目就有 9

10、0个,占总建成项目数的 112。在地方 审批的项目中,未经验收即投产运行或没有很好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更 为普遍。五 中国环境影晌评价工作的展望及改进策略(1)明确环境管理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 110,日本的 120,单位 GDP 二 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 8 至 9 倍 ,而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 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环境压力与 13俱增,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切 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通过环评从源头上来实现污染 物减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0 年,在 GDP 年均增长 75

11、的同时,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减少 10。这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十一五”期间, 国务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主要电力集团签订二氧化硫 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使环 评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口号,对 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也将逐步淡化经济增长因素。这一管理思路的变化,将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 下,对于环评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2)加强立法目前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虽然已经开 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但在立法层次上偏低。鉴于我国严重的环境污 染问

12、题和生态破坏现状,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制定一部专门 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刻不容缓。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的最高立法,它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系统、完整、明确的规定。如对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目的、适用对象、内容、审批程序、评价单位、公众参 与、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如果这些法定的标准不能清楚地获得并且得到实 施,那么环境影响评价的可信性很容易失去。值得注意的是,源于发达国家的 不切实际的环境标准通常是不可行的,他们的规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起 作用。(3)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环保措施落实执法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够、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原因,是造成许多 项目环保

13、措施不能严格落实的主要原因。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容易导致建设 单位和环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弄虚作假,随意更改环保设施,影响该 项制度的严肃性。因此,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项目环境管理档案制度和 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跟踪管 理。通过多种方式,动态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使“三同 时”和验收管理做到及时、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反过来杜绝建设单位在环保 审批和环保设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侥幸心理,真正促进环保措施的严格落实。3)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评质量队伍能力建设,是提高环评质量的保证。为此,环境保护部近年来建立了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

14、资格制度,并于 2005年二季度举行了首次考试,从业 人员考试合格并按专业类别登记后,可以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 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其承担的环评文件负责。根据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凡 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环 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该制度实施后,在全国环评领域掀起了学习、培训和人员 重组的热潮,环评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后,管理部门还应严格 环评文件的审查,加强对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环评机 构,及时表彰,形成不断学习提高的良好行业氛 围,切实促进此项事业的发 展。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 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 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 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 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 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 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 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