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逻辑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988964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科学的逻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文科学的逻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文科学的逻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科学的逻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科学的逻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科学的逻辑读书笔记自基督教世界的二元论打破了古希腊哲学的同一观后,从笛卡儿到莱布尼茨的近代哲学 似乎都在努力修合这一裂痕。但是,他们所能实现的只是以普遍的数学观念自然科学的 逻辑来把握人文世界。恩斯特卡西尔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卡西尔在处理“精神及其在自 然界中的地位”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本书中,他从人文科学的对象、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和相异性、自然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文化的形式问题 和因果性问题以及文化的价值等五个方面入手,对我们的艺术、历史知识和获取人性的知识 的基础即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创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自然主义”,从而在文化 哲学领域取得突

2、破。他主张哲学主要不是研究认识对象,而是认识的方式,因为客观世界只 是“先验原则”和经验现象的结合。他还强调扩大康德批判方法的应用范围,变康德“静态” 的理性批判为“动态”的理性批判,以便容纳更丰富、更广阔的人生经验。卡西尔的哲学思 想是一种人类文化哲学,是从探讨人和人类文化本质入手来展开全部思想体系的。他认为人 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此 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语言、神话、 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 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同语言一样,

3、艺术是从人类最原初经验的符号化神话中 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符号形式,艺术同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把握世界 的方式,其独特性在于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对自然和生活所作出的新的探讨和解释, 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由于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种生命的形式,都有一个直观 的结构,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品格,因而艺术品应该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卡西尔强调艺术 是生命形式的符号化表达,读者通过阅读参与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直观对其 所表达的生命形式进行把握,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发生运动和颤栗,从而更新自己的生命。审 美价值的本质不仅是要激发起某种情感,而是要由所激发的情感洞见这种情感

4、的本质,洞见 一种生命形式,再由这种生命形式去统承由艺术所产生的激情,从而达到一种自由自主的境 界,最终实现生命的解放。一、人文科学的“逻辑”作者在本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 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 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特别是语音、宗教、美术等学问方面。 在第一章里,卡西尔清楚地指出了之所以把本书称谓人文科学的“逻辑”,其实是在取法于 维科(Vico)的“诗性的逻辑”概念。同赫尔德Herder)一样,卡西尔并不反对理性本身, 而是一股孤立的“唯理文化”,因为其势头压

5、抑了“人类所有其他心灵上的和精神上的能力”。 在语言研究的传统中,他特别着重引用了洪堡(Humboldt) “语言并非一产品,而乃一活动” 这句名言,指其有助于人们理解人文科学的特征,不应只停留在“对象”成品的层面观察, 而必须从人作为文化缔造者的心智活动去考虑。由此,第一章谈论人文科学的对象时,意在 引导读者从“活动”、“功能”和“表达”、“意义”等于后文一再重现的主题去理解。第二章是透过分析人类感知的结构,以进一步解释人文科学的特点。面对着极端的自然 主义的威胁,卡西尔指出“所谓对象的一面,不外一事物的世界”,但人文科学所要感知的 对象最终而言,并不是“事物”,而是与作为观察者的人具有同样

6、素质的“其他人”。基于人 文科学的对象最终出于人的活动,卡西尔提出,研究人文对象除了要考虑其“物理存在”的 层次和“对象表现”的层次外,还涉及其“人格表达”的第三个层次。第三章涉及到人文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概念相区别,指出了不能把人文概念简单地 归入“描绘性”的或纯属历史性的“事态科学”之中,因为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问,人 文科学在处理事件事态时,需先建立自己的概念,具备某一种“普遍性”,并使特殊的事态 能被收纳于这个普遍概念之下,否则,人文概念便没有理论效力可言。第四章提出可以“形式”和“原因”作为人们理解世界时的两个典型路径,而两者又分 别对应于“存在问题”和“变化问题”。作为两极而言

7、,形式问题和原因问题其实是对自然 科学和对人文科学同样地生效的,因为存在与变化、形式与原因,其道理虽然不同,但却可 以互相补充,问题是我们必须知道在什么场合用哪一种道理。第五章讨论了“文化的悲剧”这一严肃课题。卡西尔认为可凭藉康德认为人的文化活动 能体现人的尊严之论点得以解脱。他以语言现象为例,指出了语言作为文化成果的“固定性” 与语言作为文化创作媒介的“革新性”的意义是同样重要并相辅相成。因为凡是语言要被了 解,必需要被约定为一个有固定的意义的体系,如此创造和进一步的变革方会可能。 二、在当今社会的启示人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成人类逐步自我解放的过程。语言、艺术、宗教及科学 是这个过程的

8、各个阶段。每个阶段,人都发现一种新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世界, 一个理想的世界。卡西尔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揭示了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对象得以表达 背后的人们的心智活动方式,罗列出人们能以什么方式对这些对象与活动进行认识、予以比 较,进而参与这些活动的发展,更要透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比反省,说明人文科学的 “科学性”的特点。在我国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倡通识教育的背景下,美术学院逐渐 加强了艺术专业的人文修养教育,强调艺术专业教学方式多元化。我们注意到一些艺术院校, 特别是个别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有一种鄙视技术训练的倾向,以理论挤压操作、用理性 排斥感性,用所谓的学理探究取代情感表达

9、。若这不是一种“学者”的偏见,至少也是一种 矫枉过正。艺术专业教育毕竟不同于一般人文教育,一般人文教育的方式是通过讲授和文本 阅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并掌握以文本表达思想的方法与技能。 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具备将思想、观念、情感文本化的能力。但是,艺术文本 是一种诉诸感官的形式。形式的创造必然离不开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卡西尔在人文科学的 逻辑中认为:物理因素、历史因素和心理因素是文化客体的三要素。任何艺术作品首先是 一件物。物质性是一切艺术特征。在海德格尔看来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是一种物,这一点艺术 与其他事物并无根本区别。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物”的改造“、去蔽

10、”,使其构成对真 理的揭示。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物”的形式,就暗示了艺术作品是一种人工制作的结果, 一种意义的构成方式。既然创造过程是将物质材料“精神化”的过程,也就意味着艺术技巧 的作用不可忽视,艺术是一个用技巧重新组织过的世界。因而,艺术专业教育,强调艺术的 文化性和精神性并不意味着对艺术技巧的蔑视,更不意味着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形式创造能 力培养的忽视。艺术院校和艺术课堂不是“肆意纵情无法无天却又名正言顺的世外桃源。” 正如卡西尔所说,一切艺术创作都是心灵物质化和物质心灵化的活动。这种转化是以媒介、 材料为中介的,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雕塑家和画家同匠人一样都使用材料,不同的是艺术 家并不耗

11、尽材料。而是将材料与形式溶为一体,因此材料退隐了。将材料纳入形式,使材料 精神化,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价值所在,也是艺术之为艺术而非同与其他学科的价值所在, 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家的成功秘诀不仅限于具有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重 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将内在的情感与心灵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因而,对物质材料加工制 作能力的锤炼,对将文化态度和内在心灵感受转化为视觉形式能力的培养是亚里斯多得的传 统,也必然是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只不过,在今天的艺术专业教学中,不应再拘泥于 用传统材料以及对这种传统材料的改造技能的训练,而应该培养学生去认识、发现、利用新 媒介的能力,用新的创造性语言与形式有效地表达对世界、对自我、对人生的认识与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利用、驾驭媒介的能力和形式的创造力,是一切专业艺术教育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