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97798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现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诸侯都喜欢修建,互相 比美。当时吴国到阖闾时期已经很强大了,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 用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 的皇家园林。到汉代,吴王刘濞在苏州建造了著名的“长洲茂苑”。三国时东吴建造了芳 树苑、洛星苑、和桂林苑等著名园林,他还建塔营寺,并附设寺观园林。晋朝时开始出现官绅的私家花园,最著名的是东晋顾辟疆营造的”辟疆园“,其池馆 林泉之胜,当时号称吴中第一。这一名园一直到唐代都还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还有“竹 暗辟疆园”的诗句描述此园。六朝以后,豪族南侵,苏州私家园林渐趋兴

2、盛,造园艺术也 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寺庙建筑也大量出现,仅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五年, 苏州兴建的寺庙就有32处之多,寒山寺、灵岩寺、光福寺等都是在此时建造。隋唐时期,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园林建设也新旺一时。五代时苏州已经是全国最富庶 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镠之子最喜园林,所以南园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大 的园林。据说宋代诗人王禹偁来苏州,见到这座园林称赞不已,写下了 “他年我若功成后, 乞取南园做醉乡。”的诗句。统治者不仅广造园林,还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虎丘的云岩 寺、北寺、开元寺等著名寺庙。宋代时苏州经济更为繁荣,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称谓,造园活动更是盛极 一时。当

3、时苏舜钦的沧浪亭、史政志的万卷堂网师园的前身、蒋希鲁的隐园、以及姚淳建 造的园林,都是非常出色的。元末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造有锦春园,里面有假山池塘,亭 台楼阁,式式具备有别出心裁把锦帆泾浚成御花苑河,和妃子们在此扬帆荡舟。元代至正 二年1432年,天如禅师邀请著名画家共同设计建造狮林禅寺即“狮子林”,以假山著称, 院内石峰林立,玲珑俊秀,山峦起伏,气势磅礴,有“假山王国”之称。乾隆皇帝对此十 分着迷,并在北京圆明园畅春园以及热河避暑山庄仿造狮子林,重现十六景。明清两代苏州的造园活动出现新的高峰。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有 271处,著有留园、拙政园。五峰园、艺圃等,尤以拙政园和留园极富盛

4、名。清代苏州园 林有131处,环秀山庄的假山别具一格,在古典园林中也并不多见。明清时期,私家花园 更是蔚然成风。影响所及,一般城市宅地,乡村民居,也往往在门前开辟小型庭院,凿石 叠山,培花植树。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 “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 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 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 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

5、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 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 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 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 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一一谈苏州园林一 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 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6、。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 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 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 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 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 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 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 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

7、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 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 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 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 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 和艺术成就。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 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

8、文化、思想和科学 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 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 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 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 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 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

9、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 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 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 了苏州园林的发展。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 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 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