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97594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怎么理解?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 陈洪杰 关于四舍五入的数轴直观,我是这样理解的。1、生活当中,我们使用数字是有具体的情境和目的的,受限于这些情境和目的(我们使用数字干什么),有时不需要精确的数字。比如,中国有多少人口,我们无需知道其个位、十位,甚至万位、十万位;而的取值,一般就3.14.2、由此,就产生了取近似数的问题。所谓近视数,它其实是归类后的新数,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数段的代表数。比如,200300之间有很多数,当要求四舍五入精确到十位后,其实这一数段中的数只剩下200、210、220300这些整十数了。那么201、218、278这些有个位的数怎么办呢?根

2、据“就近原则”归入离它最近的数,这个就近的原则就是“四舍五入”。281离280近,288离290近,它们就分别近似为280、290。此时,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距离跨度。对280而言,它涵盖了275284的数字,这个也可以在数轴上看出来。“保留到十位”后的每个近似数恰恰都涵盖了10个含有个位的数,这是因为,每一个含有个位的数都必然有一个“代表”。3、“四舍五入”的方法涉及背后的数据分布问题,只有假设数据是正态分布才能用四舍五入。如果我们知道某一类数据的整体分步是偏右的,比如某一次考试大部分是85分以上,而此时要以10分为等级对学生做出区分(数据使用的目的),那么就可以五舍六入,甚至七舍八入(数

3、据使用的手段)。反之,数据分布偏左,则可以二舍三入,三舍四入。一般上,正态分布是数据分布的常态,所以我们也很少追问四舍五入背后的现实基础。而其实,规定常常有其何以如此规定的逻辑,这一点教师应该知道。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何以如此规定,知识就复归到它形成的过程状态,这个状态是鲜活的,是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数学眼光的。4、后面教学8.4和8.40精确度不一样时,也可以用数轴直观地演示。当然,这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不能直接呈现8.4和8.40这样的特例让学生比大小。而有的老师用不同的单位(0.1、0.01)来解释也是可以的,而且很巧的是,在数轴上也可以体现为刻度稀疏和细密的差别。5、课程标准(201

4、1版)P76的例6,提到“单位”一词,把987人看成1000人,适当的单位是“1000人”,云云。在这个情境中用“单位”一词感觉不那么顺畅。不过,我第二点中提及的近似数是一个数段的代表,可以这样来表述:近似数就是数轴上的一些“单位”,每个单位包含一定的数就像每个单位都有一些职工一样,而那个居中的近似数,就是单位的头头了。280就是个头头,他是275-284的头。对小学生而言,说得形象一些切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至于数学的精确性,“混而不错”在小学阶段的很多时候是可以被允许的。6、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四舍五入中的数轴直观呢?我设想是否可以这样安排: (1)四舍五入后,在数轴上看看近似数和精确数之

5、间的距离初步体会就近原则。教材上25763、29957、30168,跨度太大,可以用25763、25765、25768。 (2)利用数轴,聚焦25760,追问:看着数轴,哪些数四舍五入后是25760?写下来!可以安排交流。然后马上巩固,哪些数四舍五入后是25770呢?这是逆向设计练习,也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单位(近似数)所代表的精确数范围(区间)。 (3)回头看,完成前面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或者问你有什么感觉?(1)(2)还是练习,这一问就是要求学生去感悟了,问题不用太明确,让学生自由发挥。此问要求高,教师见机行事,对学生的反馈鼓励为主。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也不要紧,因为后面还有追问的机会。 (4)完成课本上的把25763、29957、30168分别精确到百位、千位、万位,配合数轴演示。让学生感受,精确到的位数越来越高,数轴就越来越小受限于展示平台,数轴不可能等比例延长,只能同样长的数轴表示更大的数,也就是越来越不精确(刻度会有疏密的变化,可以利用课件做出直观效果)。此时再追问:把一个数精确到不同的位数,你有什么发现(感觉)?让学生自由讲。这样教学,聚焦在培养学生数感上,很有难度,但格调高。 纸上谈兵,战战兢兢!很多已经答非所问了,请您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