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97446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3. 急诊室环境(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4. 入院介绍(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3)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 若体温39

2、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5) 随时检

3、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4、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生命体征。(2)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3) 心理社会状况。(4)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c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e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

5、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b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c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e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3) 给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4) 饮食护理a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b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5)

6、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6) 临证 (症) 施护a 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b 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3. 健康指导(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5) 积极治疗原发病。(6)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7、。神昏因多种病证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2) 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3) 生活方式、排泄状况。(4) 心理社会状况。(5) 辨证:闭证 (阳闭、阴闭)、脱证。2.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c 中暑神昏患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 烦躁不安者,加床档

8、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有义齿者应取下; 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d 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e 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f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 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 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b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c 出现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

9、出血、黄疸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 给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4) 饮食护理a 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b 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5) 情志护理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6) 临证 (症) 施护a 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分泌物。b 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c 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d 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e 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

10、肠。f 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3. 健康指导(1)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2) 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3) 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4) 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 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 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5)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

11、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 心理社会状况。(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 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 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c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d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 眼睑不能闭合者,覆

12、盖生理盐水湿纱布; 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 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e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b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 给药护理a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b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c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d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4) 饮食护理a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b

13、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5) 情志护理a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b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6) 临证 (症) 施护a 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b 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c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d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3. 健康指导(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

14、增减衣被,注意保暖。(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6)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中暑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1. 护理评估(1) 中暑的经过和伴随

15、症状。(2) 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3) 心理社会状况。(4) 辨证: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b 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c 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d 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 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b 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 给药护理a 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b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c 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4)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5) 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