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96700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银川回中 牛军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1(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一)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

2、,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3、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

4、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5、“谁愿意来帮助我?”(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答:_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答:_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答:_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

6、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答: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在年高德劭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

7、、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

8、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n),甜蜜和温(x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

9、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注释: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o),(品德)美好。醍醐:th,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庶:sh,几乎,差不多。,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写的一篇_(文体名)。2本文中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这种爱 (抄录原文回答)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

10、字。m( )补 抖su( ) 温xn( ) p( )美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_ _5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 (不超过24个字)6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多项选择)(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xn),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答】:(

11、 )7“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恨”的意思是:_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这是因为:_8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人的光芒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