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复习指导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940375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路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路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路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路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路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复习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路分析学习指导及自测题(1)等效变换分析直流电路单元指导一、填空题1、 电流所经过的路径叫做 电路通常由电源_、_负载_和_中间环节三部分组成。2、无源二端理想电路元件包括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3、 通常我们把负载上的电压、电流方向(u、i方向一致)称作关联方向;而把电源上的电压和电流方 向(u、i方向不一致)称为非关联_方向。4、 一欧姆_定律体现了线性电路元件上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无关;_基尔霍夫一定 律则是反映了电路的整体规律, 其中_KCL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结点上汇集的所有 _支路电流_的约束 关系,_KV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回路上所有 _元件上电压的约

2、束关系,具有普遍性。5、 理想电压源输出的_电压值恒定,输出的电流值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 理想电流源输出的_电 流值恒定,输出的_电压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6、 电阻均为9Q的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 _3_ Qo7、 实际电压源模型“ 20V、1 Q”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 _20A,内阻Ri _1_ Q。8、 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 负载电阻等于电源内阻,获得的最大功率 Pmin _U2/4R_。9、 在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分析中,特别要注意:不能随意把控制量一的支路消除掉。10、 在直流电路中连接某结点D有三条支路,其电流分别为 I1 10 A ,

3、 I25 A , I3 ( -5A ) A ,假定它们的参考方向均指向节点Do11、 某直流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U 3 V与通过它的电流I 5 A成非关联参考方向,求得该元件的吸收功率为(-15) W,由此判断该电路元件是( 电源)(填写“电阻”或“电源”)。12、串联电阻分得的电压与该阻值成( 正 )比;并联电阻分得的电流与该阻值成( 反)比。13、 左下图电路中,发出功率的电源是(电压源)。14、在右上图电路中,已知 US=2V, Is=2Ao A、B两点间的电压 UAb为(1V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错误1、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写方程式时,可以不参照参考方向。(X )2、 理想电压源

4、和理想电流源可以等效互换。(X )3、 受控源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和独立源完全相同。(X )4、 电路等效变换时,如果一条支路的电流为零,可按开路处理。(V )三、单项选择题1、当电阻R上的、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时,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为(B )A、u Ri B 、u Ri C 、u R i2、 已知接成Y形的三个电阻都是 30Q,则等效形的三个电阻阻值为(C )A、全是10Q B 、两个30Q一个90Q C 、全是90Q3、电阻是(C )元件,电感是( B )的元件,电容是( A )的元件。C 、耗能A、储存电场能量B、储存磁场能量四、计算分析题图1、图所示电路,已知 U=3V,求Ro (2kQ)

5、|sIY()B (1、提示思路:先将 R支路去掉,用“两种实际电源等效变换法化简电路,求出Uoc及 Req” ,再补上R支路,先求得流过 R的电流I,再由欧姆定律解得所求R值)2、 图所示电路,已知 US= 3V, Is= 2A,求Ub和I。(IV、5A)(2、提示思路:先求出R=1Q支路的电流,用“ KCL求出I ;再用“ KVL求出UAb)3、 图所示电路中,求 2A电流源之发出功率。(80W(3、提示思路:先求出 U=8V用“ KVL求出电流源端电压 US=(8+32)=40V ;再求出P出=80W(2)直流电路分析方法 单元指导一、填空题1、以客观存在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直接应用流法。

6、2、当复杂电路的支路数较多、网孔数较少时,应用 程中,是以假想的网孔电流为未知量。3、当复杂电路的支路数较多、结点数较少时,应用 程中,是以_结点电压为未知量。KCL定律和KVL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称为 _支路电网孔电流法可以适当减少方程式数目。网孔电流方结点电压法 可以适当减少方程式数目。结点电压方4、当电路只有 两个结点 时,应用 结点电压 法只需对电路列写 1个方程式,方程式的一般表达式为1/R,称作一弥尔曼亠。U15、在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_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响应均可看成是由各个激励单独作用下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的响应的叠加_,称为叠加定理。6、具有两个引出端钮的电路称为 _二端网络,其

7、内部含有电源称为 有源二端一网络,内部不包含电源 的称为_无源二端_网络。7、 “等效”是指对_端口以外 的电路作用效果相同。戴维南等效电路是指 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压源 的串联 组合,其中电阻等于原有源二端网络 _除源一后的一入端一电阻,电压源等于原有源二端网络的 _开路一电压。8、_叠加_定理只适用线性电路的分析。9、用支路电流法分析 3结点5支路的电路,需要列出(2 )个独立的结点电流方程和(3 )个回路电压方程进行联立求解。10、 电压源Us 10 V和电流源Is 5 A共同作用于某电路时,该电路中电阻R支路上通过的电流为3 A。若在电流源Is单独作用下,R支路上通过的电流为 2 A ,那

8、么在电压源Us单独作用下,R支路 上通过的电流为(1A)A。11、 已知理想运算放大器同相、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u-、i+、i-,其线性运算的分析依据为( 虚短:u+=u-)和( 虚断:i +=i - =0)。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错误1、 叠加定理只适合于直流电路的分析。(x )2、 应用结点电压法求解电路时,参考点可要可不要。(X )3、 回路电流是为了减少方程式数目而人为假想的绕回路流动的电流。(V )4、 实用中的任何一个两孔插座对外都可视为一个有源二端网络。(V )三、单项选择题1、必须设立电路参考点后才能求解电路的方法是(C )A、支路电流法B 、回路电流法 C、结

9、点电压法2、 在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连通电路中, 可以列出独立KCL方程和独立KVL方程的个数分别为( D )A、n ; b B、b-n+1 ; n+1 C 、n-1 ; b-1 D、n-1 ; b-n+1四、简答题1、试述网孔电流法求解电路的步骤。 网孔电流是否为电路的最终求解响应答:网孔电流法求解电路的基本步骤如下:1 选取网孔为一组独立回路并编号,标网孔电流参考方向(均为顺时针),并将其作为绕行方向。2列写网孔的 KVL方程式。应注意自电阻压降恒为正值,公共支路上互电阻压降为负。方程式右 边电压升取正,反之取负。3求解联立方程式,得出假想的各网孔电流。4在电路图上标出所求各支路电流的参

10、考方向,按照它们与网孔电流之间的关系,求出各条支路电流。网孔电流是为了减少方程式数目而人为假想的绕网孔流动的 电流,不是电路的最终求解响应。如图2、试述戴维南定理的求解步骤答:戴维南定理的解题步骤为:1 将待求支路与有源二端网络分离,对断开的两个端钮分别 标以记号(例如 a和b);2 对有源二端网络求解其开路电压UOc;3把有源二端网络进行除源处理:其中电压源用短接线代替;电流源断开。然后对无源二端网络求解其入端电阻Rq;4让开路电压UbC等于戴维南等效电路的电压源US,入端电阻Feq等于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内阻F0,在戴维南等效电路两端断开处重新把待求支路接上,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其电流或电压。3、

11、实际应用中,我们用高内阻电压表测得某直流电源的开路电压为225V,用足够量程的电流表测得该直流电源的短路电流为50A,问这一直流电源的戴维南等效电路答:直流电源的开路电压即为它的戴维南等效电路的电压源US, 225/50= Q等于该直流电源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内阻R)。五、计算分析题1、图所示电路,求解u=应用哪种方法进行求解最为简便为什么答:用弥尔曼定理求解最为简便,因为电路中只含有两个结点。2.8V2、电路如图所示,(1)列写结点电压方程,(2)求出各个电阻的电流,(3)求出10V电压源的电流及发出的功率。(一35W(2、提示思路:先由结点电压方程得U=10V, U2=6Vo用“ KCL求出电

12、压源的电流为:1=;再求出P出=35W )解答:(1) Um=10V; U1=6V; (2)丨1=(10-6)/8=; 12=6/3=2A ; =10/10=1A(18 Q)9V(3) I= ; P 出=35W3、已知图电路中电压 U=,试应用已经学过的电路求解法求电阻F0(1、提示思路:先将 R支路去掉,用“两5AC际电源等效变换法化简电路,求出UOc=27/4=及Req=6+4i 7.07 cos(314t 30 )A & z z z V2 & C U PiXL uLd;cos u(t) 50 cos t Vu 220 2cos314t u455j5()Uz 85 45 V1 2UsI U

13、z852A?I 2 0 AZv302 3021 1Zbc 7.070.1j0.10.1414 45U Uz Ul 85 45j2060j(6020)60j80100 53.1 VZ Zl Zr/Zcj3 0.51 j12.52.55 79US5.1300Z2.55 7901090 AI1 j12109024501.4640U l j LI j3 2109619 V?U abjl2 1.4154 VZ 30 j40 20j40040 j30 50j2037010037 0VPUI cos 100cos( 370)160W1 21U IZ 20050370u 100-2 si n(-)V i 10

14、 . 2 sin( t6)a1LCR 10 L 0.13mHC 558pF U5 I U /R 0.005/10 0.510l7c0.00013/558 10 1248.3U L Uc QU 48.3 5241.52500rad/sR 1 , L 2mH2M, U10I010AR11 L2M L1L2L2MUc QU 5 1050VC 1/ 02L 1 /25002 0.002 80 FU11hU1nnU2ni?U2i1U1U2i1Z jXL jl1l2 m26H图L顺642316HL反6423 4H463215463215L同3.75HL异0.9375H646464616LiL2 2ML1?(1 j3)I1?j2I 2100 0j211 (1 j2)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