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93010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 年第 9 期文/王文剑图/ CFP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激发经济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刺激需求,带动供 给,中国的经济获得持续不断的增长。在这样的逻辑下,中国各级政府对投资产生近乎狂热的 渴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但持续 30 多年的 需求刺激政策和思路,却为财政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隐性风险。更值得担忧的是,这种风险 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微观经济体身上,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承担着技术革新使命的微观 经济体,也举步维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发展的路径和思路不改弦易

2、辙,财政与 金融体系必然要为中国的改革“买单”,而付出的代价,也许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下的金融风险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了稳固的财政分权契约关系,改变了之前中 央和地方之间互相不信任的关系,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活力。随着国企走上市场化运营的道路, 金融体系实现了集权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手段仅剩下财政体系这一根魔杖。在分税制改革 之时,中央通过增值税等主体税种,把地方上征收成本低、收益大的税种拿到手上,将更多的 财政支出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本地财政在完成基本公共支出职能时,已经感到力不从心。那 么,沿着原来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思路走下去,地方政府在财力上显然是

3、难以应对的。为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一方面向中央争取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则大力出卖土地 资源,并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形成一种默契的利益关系。根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政府的主体财政 收入中,与土地、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收入占到60%70%勺比例,而这一比例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普遍。即便如此,对本地资金的汲取能力,依然无法满足。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增长的需求。一段 时期内,地方政府通过拖欠一些公共支出,比如基层中小学教师工资,以及养老保险支出等, 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挪用到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常态。然而,挪用资金的做法,显然会引 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也非长久之计。地方政府只能另想他途。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地

4、政府更加 重视本地的投融资平台,从省级到县市,各类投融资平台通过盘活政府资产,与本地金融机构 联手,开发出各类投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基础设施到民生工程,从微观 经济主体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几乎无所不包。其背后运作的基础就是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资 源。从积极方面看,这一次地方政府与金融的联手,有利于地方资产进入市场,实现增值,对 推动市场化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消极方面看,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机制决定了投融资平台主 持的项目,很难与市场的真实需求产生高度契合,其经济效益则难以保障,最终积累下巨量的 金融风险。因此,近年来,地方债务危机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下一个引爆中国 经

5、济危机的定时炸弹。供给侧改革化解金融危机的唯一路径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激活微观经济主体,增强供给活力。这一改革思路也 是在投资、需求和外贸进入疲软期后,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径,更是消除地 方债务以及金融风险的唯一路径。但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引导,而在于放手和支持。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从而有强烈的 动机干预市场运行机制。尽管出发点是积极的,但地方政府为了干预市场经济更加有效,必然 要固守和设置更多的市场管制措施。同时,也会加大对地方经济的财政汲取力度。资源由地方 政府掌握,从而用于推动经济增长,还是交给微观经济主体,由

6、市场配置,对于积极进取的各 级地方政府而言,选择前者更是符合他们的意愿。市场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从周期上看, 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看到,而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是一定的,任期内的经济增长绩效以及财政 收入规模,对地方政府官员才具有更现实的价值。更何况,很多官员们并不认为,地方运用平 台或者政策,对地方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从各地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看,无论从理论还 是实践上,好像对地方经济增长都会带来短期和长期的积极效应,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微观经济主体如果希望做强、做大,制定发展自身的规划,自然希望与本地政府出台的政 策高度契合,而与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融资平台,以及希望获得政府“信用背书”的金

7、融体系建 立紧密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独立自主地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需要一个 长期而稳定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和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的政府 出台的政策,以及依靠国有资产、以计划体制思维运作的投融资平台,则很难给予为提供这些 “产品”。微观经济主体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我们很难想象出,他们能够创造出各 种市场奇迹,而供给侧改革的初衷又能怎样实现呢?财政分权下的金融改革尽管财政分权体制存在各种问题,但积极的一面还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最大的问题不在 于财政体制,而在于如何更加深化金融改革。而金融改革的方向不在于如何将金融资源导入到 最有活力的经济领域,关键

8、在于谁在支配金融资源。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希望平衡各地公共支出差异,进而缩小经济发展差异。 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缩小地方经济发展差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平衡财政分权与金融 集权的问题。一方面,坚持财政分权体制;另一方面,还要在金融监管上加强集权,从而硬化 地方财政约束。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地方政府如何化解已经积累的金融风险,激活供给侧当然 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上文所述,地方政府为市场松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金融产业而言,关键在于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经济落后地区, 中小银行比大型银行以及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价值更大。因此,那种不顾本地实际情况, 追求高大上的金融和产业发展思路,显然是必须被摒弃的。但这样遇到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 地方政府,而在于中央。金融监管集权下推动金融产业市场化,对金融监管体系和能力都提出 巨大的挑战,能否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接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91)的资助,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